聚焦 | ​以“人大之问”解人居环境整治之困
发布时间:2025-08-29 来源:中山+

“不少人大代表在调研中发现农房风貌提升不到位,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不到位,‘三线’整治进展慢等问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采取强有力的举措,落实好今年市人大的‘一号议案’?”“广澳高速珠海支线北向收费站周边环境提升工作进度不够理想,有关部门计划什么时间能够完成,有哪些措施?”……

8月27日,中山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围绕沿路沿河沿边沿景区人居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工作开展专题询问。会上,询问人直奔主题,围绕沿路沿河沿边沿景区人居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存在的问题连连发问,问出了辣味和压力;应询人坦陈下一步改进措施,答出了责任与担当。

询问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在本次专题询问会的“一问一答”中,凝聚了发展共识,共谋发展良策,为中山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贡献人大力量。

8月27日,中山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围绕沿路沿河沿边沿景区人居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工作开展专题询问。通讯员提供

【关键词】大会议案办理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已初见成效

当前中山市正以四大升级行动更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其中实施城乡形态升级改革行动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今年年初,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将谭锦鹍等13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议案》作为大会议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推动大会议案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委主任委员陈永华率先提问。

大涌镇推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小围墙”撬动“大环境”,正悄然改变乡村面貌与气质,提升群众幸福感。(资料图片)

市农业农村局回应,当前大会议案办理正有序推进,已初见成效:通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城乡“六乱”整治、“三线”整治,人居环境风貌进一步改善。推动水污染治理向美丽河湖保护建设转变,水环境生态进一步提升。组织编制了具有中山特色的农村住房建设风貌选型图和农村住房施工设计参考图,全域推进存量农房风貌管控提升。重点区域连片风貌进一步得到了提升是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目前存在的风貌提升不足、“三线”整治缓慢等问题,市农业农村局表示,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结合,与各部门、各镇街一道,持续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抓好重要线路、重要区域、重要节点风貌提升,助力城乡风貌“点、线、面、带、片”持续提升。

随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分别就“三线”整治工作,为城市风貌特色保护、人居环境整治、风貌提升搭建规划管理机制,为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提供技术指引等方面作了回应。

【关键词】桥下空间治理
累计建设公路桥下公园18个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路网密布,沿路风貌环境提升是“百千万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桥下空间整治利用情况视察活动,发现当前我市部分桥下空间部分项目进度慢、管理不到位,影响道路沿线景观和城市形象。“我们如何拿出更实的举措,更好地推动桥下空间利用与管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东区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钟咏的提问很有针对性。

小榄桥下空间华丽转身,建成石龙树木公园,集生态休闲、运动健身、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回应,我市公路桥下空间总投影面积1103万平方米,可利用面积586万平方米,已利用面积223万平方米。近年来,我市逐渐探索出一条“政策引导、各方参与、多元利用、长效治理”的创新路径。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建设公路桥下公园18个,面积近13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项目3个,面积8.07万平方米,正在施工桥下提升项目11个。其中对主城区、镇中心等周边人员密集的可利用桥下空间,进行花木复绿、桥下公园等方式提升;对远离群众的桥下空间,全面达到干净、整洁;对沿线有花木摆放、产业融合需求的,协调运营单位配合无偿开放使用。据介绍,今年内,我市还将完成25个桥下空间提升项目,预计提升面积27万平方米。

【关键词】美丽河湖建设
长江水库入选全省美丽河湖案例

中山是岭南水乡,《中山市城乡形态升级改革行动方案》提出2025年打造100条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河湖。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主任委员黄金棠问,“100条美丽河湖进展如何?如何管好用好已建成的一河两岸设施?”

长江水库入选全省美丽河湖案例。(资料图片)记者 文波 摄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在三年治水攻坚基础上,推动工作重心从水污染治理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的转变,通过高规格启动部署、高位统筹推进、规范体系建设,出台《中山市2025年美丽河湖建设清单》《中山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明确我市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总体目标、工作路径、主要措施、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

据介绍,今年长江水库通过省厅评审和认定,成为我市首个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100条美丽河湖的创建工作目前正按计划推进。“我们将紧盯时间节点,强化统筹调度,确保年底前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让市民早日共享治水成果。”该负责人如是说

市水务局负责人在回应时表示,今年我市计划种植水岸绿化苗木7万株。截至7月底,全市220条重点河涌完成河湖水岸绿化乔木种植10万株,超额完成任务。与此同时,对全市172条重点河涌开展岸线整治专项行动正在扎实推进中。

【关键词】跨市道路出入口面貌提升
完成34个高速出入口、18个跨市道路出入口提升工作

全市跨市道路主要出入口提升工作不仅关乎城市形象的“面子”,更是反映城市治理水平的“里子”,对我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促进文旅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中山市坦洲镇龙塘高架出入口通过巧妙融合高架桥墩及周边空地空间等打造出特色鲜明、辨识度高的出入口标识,成功入选省美丽圩镇建设“美丽乡镇入口通道优秀案例”。(资料图片)

针对我市跨市道路主要出入口与珠海等市的环境风貌差距较大,跨市道路出入口及周边存在绿化美化不足、宣传标识缺乏、生态景观不美观等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市委会秘书长钟国平问,全市跨市边界道路出入口提升工作有哪些目标任务,具体有哪些推进措施?对于广澳高速珠海支线北向收费站周边环境提升,计划什么时间完成,有哪些措施?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回应说,我市高度重视出入口提升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目前全市34个高速出入口提升和18个跨市道路出入口提升工作已全面完成,种植乔木2000余棵,绿化面积超66万平方米,跨市道路出入口面貌焕然一新。其中,作为深中通道到中山首站,翠亨新区聚焦打造最美“城市窗口”,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实现了城景交融、四季常绿。对于广澳高速珠海支线北向收费站周边环境提升,我市计划从绿化、建筑外立面、设置特色标志、加强管养等方面实施综合提升,当前正在有序推进中。

【关键词】景区周边环境风貌提升
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业态全面提升

一桥飞架,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市的文旅发展乘势而上。然而我市主要景区存在停车场泊位不足,节假日停车缺口大;景区业态低端,周边配套设施不足,缺乏酒店、民宿等设施,夜经济不活跃;景区周边整体风貌有待提升等一系列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苏荣昌提问:“在全市大力推动景区和农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持续发力,解决景区及周边存在的问题,尤其是5A景区周边环境风貌提升问题,推动旅游业发展?”

2月11日,新春非遗展演活动在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的中山影视城中字广场举行。(资料图片)记者 缪晓剑 摄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回应,中山正通过优化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周边交通、改革运营管理体系、推进片区改造提升5A景区风貌,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业态面貌已焕然一新。我们还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其他景区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发观光度假、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休闲游憩、乡村民宿、特色美食、节庆活动等类型多样、具有独特风格的旅游产品。下一步该局还将加快编制民宿发展规划、推动景区业态升级、打造夜经济集聚区,串珠成链整合跨镇街文旅资源,拓展文旅空间广度,打造高品质文旅城市。

【关键词】监督之问、发展之问、民生之问
写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

“此次专题询问既是监督之问,更是发展之问、民生之问。我们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问,有关职能部门也回复得很认真、很扎实,达到预期的效果。”参加此次专题询问的钟国平感触地说,此次专题询问旨在通过法定监督程序,重点解决当前“四沿”区域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城乡形态升级,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8月26日,参加中山市“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媒体通气会暨“助力典型村 邂逅乡村美”——“记者蹲点百千万”系列融媒体活动的媒体记者及网络大V们在曹边村内采风。记者 缪晓剑 摄

专题询问始于“问”,可不止于“答”。只有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才能持续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城乡形态升级改革行动落地生根,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据介绍,此次专题询问会还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压实责任链条。市政府需在三个月内提交整改专题报告,市人大将持续跟踪问效,确保问题清单逐项销号。二是突出标本兼治。既抓短期攻坚,更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三是坚持共建共享。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等渠道广泛收集民意,推动群众参与监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治理合力。

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态,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之年,市政府将以此次专题询问为契机,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强镇兴村富民“13388”行动,把城乡形态升级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重要内容,谋划抓实一批精品示范项目,以改革思维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优化、提质升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统筹】徐钧钻


编辑  何淼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