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书香之地,曾见证中山人的浴血抗战丨中山抗战印记
发布时间:2025-09-01 来源:中山+

8月下旬的中山市南朗街道南朗村,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静立在公路旁,灰白色碑体上“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九个隶书大字庄严肃穆。碑身不远处,南朗小学的教学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现代化校园的地基之下,正是1943年南朗安定战斗的核心遗址。南朗村委会委员程志岗轻抚碑座,语气凝重:“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历史的印记,92岁的归国华侨程民兴老人,至今仍记得安定学校被战火吞噬的模样。”

2025年9月1日《中山日报》04版。

遗址记忆
从日军据点到书香校园

沿着南朗小学后门的小径步行不足百米,便抵达程民兴老人的家。庭院里,一棵从夏威夷引种、树龄超40年的牛油果树青翠嫩绿,母鸡在番薯藤下啄食。老人坐在沙发上,手指向现今的南朗小学:“以前这叫安定学校,建于上世纪30年代,我家就挨着学校。”1934年出生的程民兴耳聪目明,回忆起童年场景时,眼神陡然变得深邃:“我五六岁时,日本飞机轰炸安定学校,瓦片碎落的声音至今还在耳边——我差点死于那场轰炸,远在菲律宾的母亲闻讯伤心欲绝。后来日(伪)军占据这里,把两层教学楼改造成据点,墙外布满带刺的铁丝网,枪口日夜对着村口。”

南朗战斗遗址——安定学校今改建为南朗小学。记者 缪晓剑 摄

史料记载,安定学校旧址位于岐关公路东线,四面陡坡,是控制南朗墟镇的制高点。1943年,伪军四十三师精锐营部盘踞于此,挖交通壕、筑地堡、架铁丝网,自诩“攻不破的金汤”。程民兴的记忆与史料相互印证:“我躲在阁楼里,看见学校二楼的窗口常年架着机枪,夜里探照灯扫过田野,照得人不敢出声。”

安定村已经从当年的一条街道十几间店铺的小山村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大城镇。记者 缪晓剑 摄

改变这片土地命运的战斗发生在1943年12月31日夜。珠江纵队广游二支队谢立全率领120余名游击队员兵分三路突袭敌营:手枪队副队长黎源仔用毒饵毒死哨兵犬,剪开铁丝网摸入敌营,却在冲锋时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战斗组组长黎少华抢占营房时中弹阵亡……4小时激战中,游击队发动3次强攻,最终毙伤伪军20余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60余支及其他物资一批。如今的南朗小学操场角落,仍保留着一段带弹孔的残墙,墙上刻着黎源仔、黎少华等烈士的姓名,每道裂痕都在诉说着当年的血与火。

血色碑铭
从屠杀现场到警示坐标

距安定学校旧址不远的南岐公路旁,“西桠惨案殉难同胞墓”的红色墓碑在绿树中矗立。1944年9月13日,日军在镇龙山上屠杀30余名南朗商民,22名遇难者的姓名阴刻于碑石之上。文物直接责任人程志岗指着碑刻,声音低沉:“日军以‘搜捕游击队’为名,将赶集的商人驱赶到山上,用刺刀集体屠杀。战后收殓时,许多遗体已无法辨认。”

与殉难同胞墓遥相呼应的,是1947年为纪念横门保卫战修建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39年,中山军民两次击退从横门进犯的日军,拉开了中山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碑体高4.5米,由青砖砌成。每年清明,南朗小学的师生都会在此举行祭扫仪式,老师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胸前的红领巾,是用先烈的鲜血染红的;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

南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记者 缪晓剑 摄

程民兴老人至今记得当时的苦难:“日军掳掠群众,我的很多亲人都被生生饿死。”而如今,他的儿女都远在美国,2020年疫情过后,曾执意接他出国,老人却选择留下:“你看现在的南朗,超市里物资齐全,街道上车水马龙,比美国还方便。为什么要走?这里是我的根。”老人院子里的番薯叶长势旺盛,母鸡的啼鸣清脆——这幅平和的生活图景,与八十多年前的战火记忆形成强烈对比。

古今映照
从战场遗迹到发展新篇

站在南朗小学的教学楼上,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与“翠城1号”工改项目的塔吊在视野中交织。这个总投资超10亿元的现代化园区,即将成为南朗村的经济引擎,而它的脚下,正是当年游击队员凯旋时走过的田埂。“1944年元旦,游击队带着战利品从这里经过。如今的发展,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程志岗翻开村史档案,1986年安定学校原址重建的照片与“百千万工程”规划图并列呈现,见证着从战场到热土的蜕变。

程民兴老人向记者讲述当年日伪军占领安定时的生活情境。记者 缪晓剑 摄

这片曾被战火灼烧的土地,如今已生长出繁荣的新绿,但刻在石碑上的名字、留在老人记忆里的枪声,始终在警示: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容遗忘。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