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光的“生态账”:赢得民心,兑现清流丨治水者·兴水记
发布时间:2025-09-03

【编者按】

水,是岭南乡村的血脉,也是照见发展与民心的镜子。

中山市吹响治水攻坚号角以来,一批扎根一线的治水人,以脚步丈量河涌,用真情化解坚冰,将蓝图变为清流。他们中,有基层干部、技术专家、普通村民,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治水战役中不可或缺的拼图。

2025年,经过三年日夜兼程,中山水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条条河涌碧水复现,市民群众从“避之不及”到“亲水而居”、从“掩鼻关窗”到“喜笑颜开”,中山治出了秀水长清,治出了美丽城乡,治出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中山转入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新征程,水系治理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即日起,南方+推出“治水者·兴水记”系列策划,讲述那些在与水相争、与水相融的故事里,流淌着的坚韧、智慧与温情。


夏日的午后,中山市阜沙镇上南村,四沙涌的水面映着云影。农家乐的老板从河里拎起渔网,几条鲜活的罗非鱼在网中跳动。

“直接下锅,客人都等着呢。”老板笑着说。而在几年前,这条河还是另一番模样——“又黑又臭,生活垃圾、粪便漂着,夏天根本不敢开窗。”周明光回忆。

周明光,上南村第三村民小组组长,中山阜沙镇治水工程的参与者之一。自中山治水攻坚开展以来,他的手机里存着137个村民的电话,微信步数常年占据朋友圈榜首。

周明光(右二)是中山阜沙镇治水工程的参与者之一。 受访者 供图

阜沙镇上南村是典型的水乡,共有11条河涌,水网密布。2023年初,上南村治水工程启动,周明光负责的片区需铺设污水管网,关停散乱污企业,工程触及很多村民的切身利益。期间,有质疑也有顾虑。面对这些声音,周明光没有退缩。他深知,治水不仅是市政工程,更是一场关于人心的“疏通战”。

他挽起裤腿,踩进泥地,带着测量队一遍遍复核数据;他召集村民开会,不讲大道理,只算“三笔账”——环境账、健康账、长远经济账。最终,反对和质疑在他日复一日的耐心和坚守中,化为了理解与支持。

污水管网一寸寸向前延伸,如同为上南村注入新的血脉。而周明光的身影,也深深地烙在了这场攻坚战中。

错时入户:找准沟通的“黄金时段”

工程未动,鉴定先行。

按照流程,治水工程施工前需对沿线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但这第一步就吃了“闭门羹”。

“有一户人家,年轻人外出工作,只剩老人在家。老人家不理解,直接挡在门口,不让进。”周明光说。类似的抵触情绪像河水一样蔓延。村民担心施工震裂房屋、影响出行,种种不安在邻里间口口相传,转化为对治水工程的普遍不信任。

硬闯不行,只能智取。

周明光摸清了村里的“时间差”:白天,年轻人上班,老人守家,沟通效率低;傍晚,上班族归来,家家户户人齐,才是交流的黄金时间。

周明光创新采用“错时入户”法:白天村民外出工作,他就等到日落时分,坐到村口的石凳上,等村民们下班回家,唠家常、听抱怨;晚上,再打着手电筒,叩开一扇扇门,把工程图纸摊在饭桌上,用方言一遍遍解释:“污水管埋在地下,房子震裂我们负责修。治好了水,咱们的庄稼都能多收一茬。”

这本“时间账”,周明光算得精准。沟通的梗阻,在一次次“错时入户”中被悄然打通。

几捧青菜:一场菜地里的“谈判”

治水工程需要穿过独居老人陈伯的菜地。那是老人日常生计的一部分。

第一次沟通,场面激烈。

“他情绪非常激动,把施工人员的工具统统扔了出去,然后自己一屁股坐在菜地里,不给施工。”周明光回忆道。强硬对抗毫无出路,他决定换一种方式。

第二次上门,周明光从自家菜地摘了一捧新鲜蔬菜,敲开了陈伯的门。“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给您送点菜。”这一次,陈伯的态度明显有了好转。

此后一周,送菜成了周明光的固定日程。送了几次后,两人聊天的内容从家长里短,慢慢延伸到了治水的好处。周明光得知,陈伯的孩子在外工作,平日甚少回家,老人内心寂寞。

周明光连续一周的送菜和沟通,终于换来陈伯点头:“明光啊,你比亲儿子还操心,这路就给你挖吧!”

工程顺利穿过菜地。如今,管道深埋地下,路面恢复如初,陈伯依然能在上面种菜。晚上散步相遇时,周明光总会问问菜的长势。两人的对话,从一场艰难的“谈判”,变成了邻里间最寻常的问候。

河鲜下锅:从“黑臭河”到“经济源”的蝶变

治水,不仅是埋管道,更是换生态、换人心。

如今,上南村将6公里污水管网与工业园改造同步推进,关停13家散乱污企业,建成日处理2000吨的污水处理站。其中,二横河的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河底摇曳的水草清晰可见,消失多年的罗非鱼重新洄游。

二横河两岸绿树成荫(资料图片)。 南方拍客 叶紫潇 供图

变化悄然发生。周明光最先是从朋友圈感知到的——“有些曾经在村里生活过的人,或者外面来的亲戚朋友,都觉得治水效果很好,会拍照发朋友圈。”

渐渐地,河岸边出现了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他们的目标是重新归来的白鹭;周末,城里人开车而来,在岸边支起帐篷露营。水清岸绿,成了上南村最好的广告。

最大的实惠落在了村民的口袋里。开在河边的农家乐,是其中的受益者,60岁的梁婶笑着算账:“去年光卖河鲜就赚了3万块,比打工强多了!”

周明光说,“村里一些农家乐开在河涌边,如果水比较臭,垃圾比较多,会影响客源。如今环境好了,客人自然就多了,以前农家乐的河鲜,需要去外面买,现在可以直接从家门口的河涌里捞了。”从绝迹到盘中美餐,成了上南村治水成效最直接、最诱人的证明。

夕阳西下,周明光站在焕然一新的文化广场上,望着水中倒映的霓虹灯,感慨万千。这里曾因水而困,如今因水而兴。治水不仅清了河道,更清了人心。

正如村民在村规民约上写下的誓言:“一河清水,万家灯火,你我皆是守护者。”


编辑   曾淑花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