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中山奋斗者向祖国告白!凡人微光汇成璀璨星河
发布时间:2025-10-01 来源:中山+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6华诞。76载风雨兼程,76载砥砺奋进,祖国的每一步跨越、每一次腾飞,都离不开无数普通劳动者的托举——他们是城市运转的“螺丝钉”,是行业发展的“铺路石”,更是时代进步的“同行者”,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坚守书写担当,在平凡岗位上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

记者将把焦点和镜头对准中山这座城市里的4位不同岗位奋斗者,他们或是从港澳回到中山的创业者,或是保障城市服务的市政工作人员,或是深耕体育产业的赛事保障者……这些奋斗者扎根各自领域,不仅用双手创造价值,更亲身经历了行业的迭代升级、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

企业经营者李清意:
从创业梦到报国心

10月1日清晨6点,广东汇伟塑胶中山车间的国旗杆下,香港籍董事长李清意正将五星红旗升至杆顶。晨风拂过,注塑机的轰鸣与国歌旋律交织,流水线上刚下线的三口径蜂蜜盖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这是他扎根中山22年,在国庆日献上的一份“创新答卷”。

李清意(右一)在车间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检查产品质量。记者 文波 摄

时光回溯至2003年的中山三角镇,李清意的创业起点是两排铁皮房。“那时从香港运原料,货柜车要绕行虎门大桥,单程就得3小时。”他指着车间陈列的老照片,泛黄的影像里,10名工人正手工打磨牛奶瓶盖。如今,1700名员工操控着6大生产基地,年产值突破10亿元——相当于每天有约270万个“汇伟制造”的包装盖走进全国超市。这个数字,是公司初创之年7000万元产值的14倍有余。

车间一角,一台2003年的旧注塑机被保留为“时光坐标”。“现在智能生产线0.8秒出一个盖子,但这台老机器教会我,中国制造业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李清意抚摸着锈迹斑斑的操作台。一旁的电子屏上,深中通道的物流数据实时跳动——大桥通车后,货物往返香港的时间大大缩短,运输成本显著下降。“这不只是效率提升的数字,更是国家基建赋予企业的强劲‘加速度’。”

质检台上,三枚不同口径的蜂蜜新盖在国旗下整齐排列。“农夫山泉、怡宝、伊利的瓶口都能完美适配。”李清意转动着专利盖,螺纹间仿佛映出贵州蜂农的感谢信,“去年他们的蜂蜜曾因包装问题滞销,我们的新包装帮他们打开了销路。”这项2024年研发的技术,正在申报企业的第206项专利。更令他自豪的是背后的故事:湖北茶农的现泡茶、贵州蜂农的蜂蜜,正通过汇伟的配套包装走向全国市场。“每一点创新,都在为乡村振兴铺路。”他感慨道。

“如今企业自动化率已达85%,1000多名工人创造10亿产值,税收年均增长15%。”李清意说,“就像这盖子要适配不同瓶口,香港与内地也是紧密互嵌、共同转动的齿轮。”

他走向走廊的照片墙,目光从2003年孤身建厂的黑白影像,移到2025年全家在厂区草坪的温馨合影。去年,公司捐建希望小学,李清意的孩子们主动提议,“将部分专利收益持续投入公益事业”——这份心意让他倍感踏实。

站在“祝福祖国”的LED幕墙前,李清意思绪翻涌。22年前他从香港带来第一台注塑机,“那时想的多是生存与发展。如今,看着汇伟的产品不仅服务全国,更走向国际市场,才更深切体会到什么叫‘与国同频共振’。”车间里,机器轰鸣不息,流水线上跃动的塑胶盖,正带着中山制造的匠心与温度,奔向全国20多个省市的企业。

他举起一枚刚下线的瓶盖,阳光透过缝隙,在掌心落下点点光斑。这或许是最朴素的告白:一位香港创业者22年的奋斗轨迹,随着深中通道的灯火延伸,与脚下这片土地、与国家发展的脉搏紧密相连。每一个创新突破的瓶盖,每一圈精密咬合的螺纹里,都拧紧着“小家”与“大国”的同频心跳。

创业青年蔡瑞鸿:
灯火光影里的报国情

国庆前夕的夜晚,中山横栏荣新照明车间灯火通明。该企业总经理蔡瑞鸿——一位扎根中山的澳门青年,手拿刚刚打印的东南亚订单,目光落在一枚印有“中国智造”字样的灯珠组件上。这跃动的光点,凝结着他献给祖国最深沉的“光明告白”。

蔡瑞鸿在中山投身LED照明创业大潮。记者 文波 摄

车间墙上,一张拍摄于25年前古镇灯博会的老照片引人驻足。“那时中山商户举着灯泡向外商推介,那份用乡音喊出的自豪感,比灯泡本身还要耀眼。”回忆往昔,蔡瑞鸿感慨万千。彼时,他还是频繁穿梭于澳门与中山之间的“双城学子”,正是在古镇璀璨的灯海下,他立下了“让中国制造的光辉照亮世界”的志向。如今,荣新照明的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印度社区的夜晚,节能LED灯取代了非洲村庄的煤油灯火。一封封跨越重洋的感谢信,无声诉说着他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动人故事。

2013年,怀抱这份初心,蔡瑞鸿毅然辞去澳门的稳定工作,回到中山投身LED照明创业大潮。“最初三个月,几乎住在车间,写干了12支笔,笔记本摞起来厚得能当镇纸。”他指向陈列柜中泛黄的创业笔记,扉页上还留有中山老师傅用铅笔勾勒的原始电路图。从初入行的技术新手,到带领团队斩获20余项国家专利,他将成长归功于祖国的沃土,“个人的力量微小,是祖国日益成熟的产业链,如同稳固的灯塔,为像我这样的创业者照亮了前行的航程”。当首张欧盟认证证书送达时,他在车间角落热泪盈眶,深知这份认可背后是国家科技实力与制造水平的支撑。

作为中山市侨青联副会长,蔡瑞鸿身体力行,成为连接港澳与内地的桥梁。国庆前夕,他刚刚带领一批港澳青年考察了中山蓬勃发展的智能灯具产业园。“大湾区深度融合带来巨大便利,”他展示着手机里非洲项目的照片——孩童们在荣新路灯下读书的剪影与供应链信息叠加,“澳门的设计图纸,借助便捷的交通网络,到中山投产的时间从过去的3天缩短至4小时。”他深情阐释“根”的意义,“贵州的光伏板、中山的灯壳、澳门的创意设计,在‘中国品质’的标签下无缝衔接。父辈们带着古镇的灯艺闯荡澳门,我们这代人带着技术与视野回归家乡,而下一代,要让‘中国之光’在全球闪耀。”

车间一角,安静陈列着2013年的首台手动焊线机。“它承载着创业最初的温度,”蔡瑞鸿轻抚着这台“老伙计”,“当年它焊出的微光,如今已转化为智能生产线高效运行的代码。这恰如祖国的发展——脚踏实地,每一步都算数,汇聚成照亮时代的光芒。”

展望未来,蔡瑞鸿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期待:“未来三年,我们将全力打造数字化车间,让澳门的创新活力与中山的制造基石跳出最美的‘双人舞’。”他举起一枚即将发往迪拜的智能灯珠,温暖的光影透过球体在掌心跃动。“25年前,我追逐着故乡灯海的光芒;25年后,我渴望成为这光芒的一部分——祖国以宏大的发展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我愿竭尽所能,以手中的每一盏灯火,为您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添砖加瓦。”

棒垒球从业者谢嘉尧:
发展体育产业为祖国添砖加瓦

9月30日,国庆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广东熊猫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企划副主管、团支部书记谢嘉尧,趁着下午的间隙走在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的球场上,仔细查看场地设施的布置情况。

多年来,谢嘉尧持续参与组织棒垒球推广活动。受访者供图

“目前场馆建设已进入十五运会的保障冲刺阶段。”谢嘉尧介绍,作为十五运棒垒球比赛的主场馆,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已于今年1月竣工并完成验收,现在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对场馆的门口以及其他保障十五运的配套设施进行最后的建设和优化,确保场馆各项设施能以最佳状态迎接赛事。

国庆当天,小榄镇将在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举办“喜迎十五运”欢乐跑等活动,来自中山各镇街的跑步爱好者围绕场馆欢乐开跑。在谢嘉尧看来,这是近年来中山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的生动体现,同时活动在全运会场地举办也让市民提前感受全运氛围,进一步拉近群众与大型体育赛事的距离。

今年国庆节是谢嘉尧与棒垒球结缘的第8个国庆节,从最初的棒垒球运动新手,到如今深度参与国家级赛事场馆运营,他见证了中山棒垒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全过程。“8年间,从只有一块少年标准棒球场,发展到如今拥有3座棒垒球场、1座室内综合训练馆,还承办了亚洲女子棒球锦标赛、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等国内外多项重要赛事。”谢嘉尧站球场边缘回忆道,如今这里已成为华南地区棒垒球运动的重要基地。

硬件设施的不断优化,也推动交流合作不断加深。每年举办的“熊猫杯”吸引了粤港澳台地区棒垒球队参赛,成为棒垒球交流的品牌赛事。同时,随着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香港棒球队也将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作为重要的训练基地,每月会来1到2次集训。十五运会过后,这里还将成为韩国职业棒球队伍在海外的冬季训练场地,进一步推动中山与国际棒球界的交流与合作。

“更可喜的是中山棒垒球氛围日益浓厚。”谢嘉尧说,2025年夏天,中山各梯队的小球员在全国、省、市等各项赛事中斩获了10冠3亚2季的辉煌战绩。在他看来,虽然棒垒球规则较为复杂,但赛事观赏性并不亚于主流球类运动,而棒垒球背后潜藏的拼命追击、永不放弃的精神,更是这项运动最大的魅力所在。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这一政策让谢嘉尧对中山棒垒球产业的发展更有信心。他透露,十五运会过后,团队会持续深化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的运营,规划打造“熊猫里”商业体育休闲中心,增设涵盖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的运动中心,还会配套酒店、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等项目,进一步发展体育产业链条。“体育强则中国强,我们正在用体育的力量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谢嘉尧的话语里满是坚定。

市政工作人员苏振昌:
日夜兼程添“红妆”迎国庆

夜色降临,兴中道旁,新安装的国旗灯箱在暮色中静静点亮,柔和而坚定的光芒,映照着鲜艳的旗帜,为整条街道披上了一袭庄重的“红装”。在这片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风景线背后,是市政工作人员苏振昌和同事们连续多日昼夜奋战的成果,也是他献给祖国的第一份深情告白。

苏振昌在路灯上安装国旗。受访者供图

今年38岁的苏振昌,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从事城市维护管养工作已有13个年头。维修景观照明、高空作业是他的日常,但负责国庆国旗安装工作,今年还是头一回。

“开工第一天,在中山三路装上了第一面国旗。”苏振昌对那个瞬间记忆犹新。当那面国旗在他手中稳稳地安装到位,并在晨风中开始飘扬时,他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心情很激动,因为能看到我们的国旗在随风飘扬。”

这份任务的背后,是紧锣密鼓、与时间赛跑的付出。安装期紧,又偏偏撞上了多次连续的台风天气。“时间还是很赶的,”苏振昌回忆道,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同时避开白天道路拥堵和高温酷暑,他们的工作时间被拉成了两段:白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夜晚则从8点持续到深夜12点。其中,白天高温时段暂停作业。

“有些主要干道白天车流量大,我们就安排晚上安装,减少对交通的干扰。”在最高达8米的高空作业车上,苏振昌和同事们在寂静的都市夜色中,将一面面国旗、一个个灯箱精准安装到位。这份娴熟,源于他13年如一日在城市上空的坚守。

如今,穿行在中山市中心城区,起湾道、竹苑路、博爱路……一条条主干道成为“红色风景线”。9月30日上午,安装好手中最后一面国旗的苏振昌回望着劳动成果,激动之情再次溢于言表:“看过去好像一片‘红色海洋’,象征祖国欣欣向荣。希望祖国发展繁荣昌盛,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幸福!”

这个国庆假期,苏振昌将在后勤岗位上坚持值守,确保市政设施正常运行。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