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搬乐器时天还没亮,收工后骑楼的灯都熄了,但当《我的中国心》的旋律引得老人小孩跟着唱,就觉得所有熬夜都值了。”10月11日,中山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叶立龙揉着略带疲惫的眼睛,语气里却透着兴奋。这场从10月1日持续至8日的孙文西路步行街艺术盛宴中,市音协以“组织者+表演者+后勤兵”三重身份,带领数百名会员用音乐点亮百年老街,让音符成为丈量城市文明的标尺。

他们是艺术战场的多面手
“我们协会的微信群国庆期间像作战指挥部,凌晨两点还在协调次日的演出点位。”叶立龙翻开手机记录,从大庙下平台到思豪大酒店的5个演出点,音协每天要安排8支队伍轮换,仅乐器装卸就需协调20余人次。作为副主席,他自己既负责统筹调度,又要上场演奏吉他,还曾在台风预警当晚冒雨转移音响设备:“有会员开玩笑说,我们练得了指法、搬得动音箱,个个都是‘斜杠艺术家’。”

这种多线作战的能力在10月4日、5日台风影响期间尤为凸显。当演出被迫取消时,音协立即转为“排练模式”,中山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秀秀带着会员们在文化馆排练厅一练就是一整天。“《青藏高原》的高音区在街头演出更需要穿透力,我们趁停演把每个气口都抠了十遍以上。”这位连续演唱五首金曲的副主席,嗓子哑了仍坚持用录音笔纠正发音细节。

他们用声音雕刻城市记忆
中山音协的演出清单像一本流动的音乐史:开场曲《我和我的祖国》的弓弦声刚落,《月光下的凤尾竹》的葫芦丝音色便漫过骑楼回廊。中山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师娟娟特意设计了“时空对唱”环节——让80岁老艺术家演唱《卖荔枝》粤剧选段,年轻会员则用阿卡贝拉演绎《灯火里的中国》。“当老艺人的喉管与00后歌手的和声在砖墙上碰撞,老街的心跳就有了新节奏。”

最让市民惊喜的是香山之子组合的全勤演出。香山之子组合成员谢付川、吴业宏、李志超、陈焕然4人从9月28日焕新开放起就没歇过:兴中广场首唱原创《岐江情》,步行街录制《为万世开太平》,甚至在暴雨间隙的骑楼下加演《咱老百姓》。“有位阿婆跟着我们走了三个演出点,说儿子在外地,听我们唱歌就像一家人过节。”
当最后一场《爱我中华》的合唱结束,音符与月光一同洒在青石板路上。叶立龙发现,越来越多市民自发加入:退休教师帮忙维持秩序,咖啡店主送来免费茶水,连小朋友都把零花钱买的糖果塞给演员。“我们用音乐种下文明的种子,老街就长出了会唱歌的年轮。” 中山音协人用奉献谱就的乐章,正悄悄刻进城市的文化基因里——那些凌晨搬运乐器的身影、暴雨中调试设备的坚守、沙哑喉咙里迸出的高音,都成了老街最动人的文明注脚。
编辑 张英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