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U18女子篮球冠亚军争夺战的哨声暂歇,中山赛场的灯光骤然聚焦舞台中央——伴随着阵阵铿锵有力的鼓点,沙溪镇圣狮小学49名学生组成的表演队伍在篮球操表演后惊艳登场,《龙狮凤鼓》表演正式拉开帷幕。
16名小学生鼓手分持大鼓与小鼓,鼓槌起落间,龙鼓韵律率先响起,一条金黄长龙应声而出,在队员们的操控下灵活穿梭,时而盘旋升空,时而伏地游走;紧接着凤鼓奏响,两只色彩艳丽的凤凰翩然起舞,与长龙相映成趣;最后狮鼓登场,学生们手持鼓槌,打出清脆明快的节奏,整场表演在“中山”二字造型的定格中落下帷幕,近4分钟的演出赢得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为紧张的赛事注入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59人团队背后的“鼓韵传承”
“连老师一共59人,上场表演的49名学生涵盖二年级到六年级。”谈及这支表演队伍,圣狮小学校长孙彦涛满是自豪。他介绍,《龙狮凤鼓》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学校“古韵文化”校本课程的延伸成果:“我们早就开设了舞龙、舞狮相关的课后托管课程,还引进第三方机构和民间艺人进校教学,不少学生周末还会去村里舞社学习。这次接到全运会表演任务后,我们用一个多月时间对原有节目进行改良,把龙鼓、凤鼓、狮鼓串联成三段式结构,现在鼓的韵律都是和音乐老师全新创作的。”
为了让节目更贴合全运主题,团队还特意设计了“中山”造型的结尾:“学生们要在跑动中完成造型定格,对低年级孩子来说难度不小,但10天左右就排练成型了。”孙彦涛强调,节目不仅是非遗展示,更是“融合课程”的体现:“音乐课里有古韵教学,低年级练鼓乐和声,高年级参与编排,连老师都一对一指导学生,全校围着鼓乐转的氛围特别好,孩子们都以加入队伍为荣。”

“我们一起打鼓更默契”
“我从四年级开始学打打大鼓。感觉这次新旋律更霸气了,动作也舒展多了!”圣狮小学五年级学生童彦彬说,为了掌握新节奏,他每天都会在心里默记鼓点,还会用手在桌子上模拟练习,“我们8个打大鼓的同学,一周就磨合得差不多了,现在声音特别整齐。”童彦彬虽然不是沙溪本地人,却对凤舞这一非遗有很强的认同感:“能在全运会上展示沙溪的鼓乐,我特别激动,想打出中国少年的朝气!”
五年级的陈晓潼是大鼓的领鼓,虽为女生,但她的鼓声里满满都是朝气:“我觉得女生打鼓一点不输男生,动作和表情都能更出彩!”她透露,班上有10多个同学参与表演,课间时大家会拿着鼓棒敲桌子练习,“一起排练让我们更团结了,就像并肩作战的兄弟。”陈晓潼还参加过沙溪的民俗活动,她自豪地说:“在全运会上能让全国观众看到我们的飒爽英姿,感觉更自豪!”

95后非遗传承人带萌娃让凤舞“活”起来
这次走上全运会表演舞台的两只灵动凤凰,由95后市级非遗传承人彭嘉源和同伴彭锐燊共同表演完成。作为沙溪凤舞非遗研习社的成员,他不仅负责传统的舞凤表演,还会定期到学校指导学生:“我们一周会去1-2天,教孩子打鼓打镲和学习舞凤,这次为了全运会表演,我们特意花了半个月的时间重新编排动作,和同学们磨合也很快,排练了两个星期左右。”
彭嘉源介绍,沙溪凤舞是市级非遗,涵盖打鼓、敲锣、舞凤等完整流程,此次表演创新性地加入龙、狮元素:“以前凤舞只有凤凰,这次和龙、狮结合,还要适配孩子的能力,所以把成人鼓乐简化,再融入古韵文化。”看着孩子们从生疏到熟练,彭嘉源很感慨:“他们特别勤奋,学非遗特别专心,我们95后传承人就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老手艺在孩子身上‘活’起来,把家乡文化传得更远。”他表示,孩子们在排练过程中,不仅学会了非遗技艺,更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他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家乡的非遗,增强文化自信。
编辑 张倩 二审 朱晖 三审 程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