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胡波开讲萧友梅的音乐人生、家国担当与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11-17 来源:中山+

从中山走出的萧友梅,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理论家、作曲家,他一生作有声乐、器乐作品近百首,音乐著述七十余种;同时,他创建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以音符为“精神武器”,凝结民族力量、唤醒时代共鸣。

11月16日,香山书院“遇见先贤”系列课程走进大涌镇安堂小学,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历史学博士胡波以《萧友梅的香山情怀》为题,带领市民读者走近这位音乐巨匠的人生,聆听他与香山、与音乐教育的深厚联结。

从邻居的琴声
到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基石

“一段小小的记忆、一个偶然的活动,都可能改变一个人一辈子的选择。”胡波教授在讲述萧友梅的音乐起点时,如此感慨道。

胡波开讲。通讯员 何永江 摄

萧友梅的父亲是清末秀才,以教塾为生。5岁时,萧友梅随父亲移居澳门,在传统的国学之外,获得了学习西方知识和语言的机会。期间,萧家有位邻居,是一位葡萄牙牧师。牧师家里经常传出美妙的风琴乐声,少年萧友梅百听不厌,不久就能唱出风琴奏出的曲调。他后来在自述中也提到这段记忆:“自幼从父读书,在澳门居住10年,时闻近邻葡萄牙人奏乐,羡慕不已,然未有机会学习也。”

1899年,萧友梅考入以新式教育为特色的广州时敏学堂学习。1902年,作为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萧友梅随其校长邓家仁一起留学日本。在日期间,他半工半读,竭尽所能钻研音乐;后来又以官费留学生身份赴德,开启了系统研究中西音乐的学术之路。

回国后,他拒绝了国民党政府的官职邀请,一门心思投身音乐教育。他创办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培养中国最早的小学交响乐队。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萧友梅又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有关资料记录,萧友梅每天穿着一套普通的旧西装上下班。他既没有专用汽车,也没有当时稍有地位的人都有的专用黄包车,外出办事,近处就靠两条腿,远处就乘电车。其后十多年内,学校因为付不起房租14次迁址,以至校长萧友梅在每年开学典礼上都要苦笑着说:“搬家是音专的家常便饭。”

但即便环境艰苦,萧友梅都没有动摇“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国乐”的宏愿。在他的掌舵下,音专打破传统私塾式教学模式,构建起涵盖作曲、演奏、理论的完整课程体系,培养出冼星海、贺绿汀等一大批音乐人才,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播下了关键的种子。

在坚守与抗争中
践行“音乐救国”

“萧友梅不只是个音乐家,他更是有家国担当的革命者、教育者。”胡波教授指出,萧友梅的人生选择,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萧友梅与孙中山是世家,在澳门时便多次见到孙中山。赴日留学后,他第一时间拜访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其住所成为同盟会活动的重要基地。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萧友梅担任其秘书,亲历了早期民主革命的关键阶段。后来,萧友梅放弃了去北京从政的机会,坚持表示“我还是想去读书”——于是,远赴德国潜心研究音乐。

胡波教授认为,这种“音乐救国”的理想,源自他对国家教育现状的洞察。在日本留学时,他看到日本学校通过音乐鼓舞人心,便意识到音乐对一个人的教化、精神历练、心理成熟太重要了。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认为中国不需要宗教,但可以用音乐教育人,这与萧友梅的理念不谋而合。“过去我们讲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技救国,蔡元培说‘音乐也可以助力救国’,萧友梅就是这句话的践行者。”胡波教授解释道。

萧友梅纪念邮戳。记者 明剑  摄

即便在抗战时期,萧友梅也从未放弃这份家国担当。学校被炸毁后,萧友梅在上海苦苦支撑。他一边捐钱给前线士兵,一边想办法保护师生、延续教学。“他本来有机会在国民政府谋职,却偏偏选了最苦的音乐教育。”胡波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萧友梅作为校长,按规定每月可领400块大洋的薪水,但他从未全额领取,总是将部分捐给学校,还救济冼星海等贫困学生。

在音专创办的《音乐月刊》发刊词中,萧友梅写道:“在此非常时期,必须注意利用音乐唤起民众意识与加强民众爱国心。”他接连创作了《国难歌》《从军歌》等作品,用激昂旋律唤醒民众斗志。

1940年最后一天,56岁的萧友梅在寒风中离世,留下一儿一女,一个负债的家庭,以及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半壁江山”。弥留之际,夫人找来牧师为他忏悔祷告。萧友梅却说:“我无愧于人间,不用祈祷,也无悔可忏!”

胡波教授在写作《萧友梅评传》一书时,深深感动于萧友梅的执着和情怀,他用“生不逢时,死得其所”八个字来概括萧友梅的一生。胡波教授认为,萧友梅的一生就是坚守与抗争的一生。他坚守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同时,他也与各种困难和阻力顽强抗争,不断推动着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香山文化塑造萧友梅
萧友梅彰显香山人的精神

“一个人的成长,跟他所在的文化土壤是有关系的。萧友梅的成就,离不开香山文化的滋养;而萧友梅的一生,也把香山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胡波教授表示。

香山作为近代中西交流的前沿,开放包容、务实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特质塑造了萧友梅兼容并蓄的艺术视野。他既深耕中国传统音乐,又系统吸收西方音乐理论,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教育思想。这份源于故土的文化基因,成为他在音乐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胡波开讲现场。通讯员 何永江 摄

香山文化的开放性,也为萧友梅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胡波教授提到,1872年容闳带领的清政府留美幼童队伍中,大部分是广东人,其中39位是香山人(今中山人),占了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这种敢闯敢试的文化基因,早就刻在萧友梅的骨子里。”胡波教授认为,如果没有香山人重视教育、勇于开拓的传统,萧友梅可能不会有机会走出香山,更不会成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

此外,香山文化中重家族、念乡情的特质,也影响了萧友梅的品格。萧友梅出生于香山大户,家族人口众多,父亲和兄长都极其重视子女培养。萧友梅在德国留学时,也不忘省下饭费寄回家里补贴大家庭。回国后,他照顾继母、弟弟妹妹和侄女,热心关照家乡人。萧友梅的侄女萧淑娴、萧淑芳均受其艺术熏陶,分别在音乐、美术等领域颇有建树。

“我们不要只看到先贤的成就,更要看到他们走过的每一步路。”讲座最后,胡波教授呼吁大家重视对萧友梅等香山先贤的研究与传承。他建议,要继续加强对萧友梅事迹的挖掘与普及,比如与上海音乐学院、北京大学等合作,建立研学基地;通过文艺创作再现他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他的音乐人生与家国情怀;还可以借鉴东莞沙田发展文旅产业的经验,把萧友梅等先贤文化与文旅结合,让香山精神“活”起来。


编辑 张倩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