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城 博物新志③ 为何?中山西北部出名士 华侨却是东南部多
发布时间:2022-05-13

历史学是一门以研究人作为核心的学科。对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家刘志伟来说,历史学的意义在于还原具体时空下每一个具体的人。“如果不按照朝代的更替、时间的脉络,而以个人为基点,以人的行为去讲述历史,你会有另一种认知的角度。中山博物馆的展陈大纲就是以此为核心理念。”中山市博物馆新馆5月开馆,担任新馆展陈大纲负责人的刘志伟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天被称为中山市的这个地方,是古代香山县的一部分,这是一片我怀有特殊感情的土地,她是一个更广大世界的样本。”


▲华侨馆内,布展工作人员在认真检查。

框架 


双螺旋结构,块状化讲述香山记忆

十多年前,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就已经开始谋划,彼时旧博物馆馆藏数量不多,场地也捉襟见肘,展览多以图片形式展出。新馆建设迫在眉睫。但如何呈现这片诞生过孙中山、容闳、郑观应、唐廷枢、唐绍仪、杨殷、马应彪等近代各领域重要人物的土地?如何系统梳理、撷取中山人文历史中的吉光片羽,向世人展示城市生长的年轮?如何以新馆的展陈设计带给市民全新的博物体验?这需要的不光有耐心,更有智慧。

谁能担当大纲撰写这一重任?担子落在了曾任中山市文化顾问的刘志伟身上,研究明清经济社会史的他曾居住中山,并带队对中山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过地毯式的调查,对中山历史熟烂于心。“中山历史陈列,期望能够以多种展示手段,形象地铺陈中山历史文化的丰富内容,勾勒中山社会变迁的基本脉络,呈现中山文化的特有韵味。”这是十多年前,刘志伟刚接下任务在《中山历史陈列大纲构想》中写下的话,现在看来,这些期待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还未动笔,关于香山的两条大脉络就已经在刘志伟的心中萦绕已久。香山南宋建县870年间的历史主线,在地区开发和全球化两大脉络下展开,这是中山历史陈列的基调。在地区开发的脉络下,陈列以香山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变迁为出发点,从岛屿先民的生存状态、聚落形成、行政建制设置、资源开发利用、居民生计、市场发育、文明教化与王朝秩序建构的过程等多个角度,可以展示香山的人文空间与生活形貌的演变过程;在全球化的脉络下,则立足于香山的海洋环境和水陆相间的地理特点,从海洋交通与海上活动的传统,以及在王朝国家朝贡体系下的角色,追溯香山通过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成为中华帝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间的连接点的渊源,进而展现香山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前沿的历史图景。“在此基础上,陈列更期望能够通过内容的安排和形式设计,展示出这两大脉络如何交织,形成中山历史丰富的层次感,并塑造出中山文化的多元性格。”刘志伟表示。

虽然胸有成竹,但困境也显而易见:没有太多文物,历史线索模糊,如果按照编年体去讲述,许多时代只能用图片呈现,文化层太薄;中山历史特色例如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几个亮点都已经有专题馆来进行展示陈列,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设计总馆就值得思考;中山近代历史名人众多,古代名人很少,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该如何处理?香山有很多华侨在海外,本土香山与海外香山相互依存,他们之间的联系如何在大纲中展示出来?中山与珠海澳门三地的历史文化在大纲叙述过程中如何协调?

“中山不能按传统博物馆的路子对照朝代顺序来讲,而要形成一套新的逻辑,才能扬长避短,体现中山特色。”在反复思索之后,刘志伟选择了用主题式展陈设计搭建博物馆展览框架。“陈列强调中山的历史是人民的历史,陈列的内容以中山人的历史为主体,贯穿始终的是表现中山人生存空间和历史活动,表达中山人的观念意识与情感,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风习的演变。有鉴于此,陈列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物罗列,而是通过空间营造和素材重构,调动观众的官能感受,带领观众走进历史现场。”

展览 


突出亮点,香山人引领中国走向近代社会

在这个思路引领之下,中山市博物馆将历史展览命名为“风起伶仃洋”,刘志伟将展览分为“海上香山蛮烟雨”“安民易俗成村聚”“渔户田庐水城国”“镜海扬帆立潮头”“近代中山开风气”五个部分。

“一般人提到香山历史说有870年,那是它正式被纳入国家历史视域里的时间,但实际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曾在这里生活。在第一部分里,这个‘蛮’字就代表边缘,虽然在大陆边缘的群岛上,先民也像陆地一样,他们也有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支持着高度专业化的海洋社群。为了获取生态系统里的资源,渔民像农民耕作土地一般地耕作海洋,而商人则以其适应各型水域的船舶穿梭于水面。各种群居生活形态,在那里逐步互相交替。村落人烟稠密,经历沧海桑田,香山岛逐渐与大陆相连,而相连的时间也不过百年余。”刘志伟介绍。

500多年前,葡人东来,租住这里,香山本地人也被卷入到了当时蓬勃展开的世界贸易当中,许多濒海之民除了以出海捕鱼为其基本生计手段外,也加入了这个同世界联系起来的贸易活动中,这里已然成为中西交融的桥头堡。

“我们讲中国近代史发端的时候,一般从鸦片战争之后大门打开讲起,鸦片战争距今有100 多年,但如果从香山人跟葡萄牙人在澳门接触开始,近代化的过程已经有500年。澳门本属香山,是东西文明交汇的重要节点,在香山历史和中国历史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是地缘和时代两个因素的结合,让香山从中华文化的边缘地带走到了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刘志伟说,因为香山商人群体跟外国人打交道比较早,他们在环南海世界形成了一个网络,上海开埠之后,这些已经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香山人也随着商业活动的转移去了上海,后来形成了四大百货公司。“广东人在上海势力强大,有30万人之众,很多是买办、商人,整个虹口区都讲粤语。如果南京路是上海的代表,那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上海是香山的商人建起来的,而在檀香山,香山人也人数众多。香山文化是一个大世界的概念,它是随着近代大航海以后世界体系发展而来的,香山人就成了一个更广大的世界的主人,从这点来说,是香山人把中国带进了近代社会,是香山人引领中国走进近代社会。”

探究 


挖出隐藏,开发沙田地区塑造了中山

如果说中西交流是香山人广为人知的历史,那么广大沙田地区的开发则在香山历史中被隐藏,因为它并不耀眼,但刘志伟认为,正是对沙田区的开发塑造了现在的中山。

千百年来,由岭南东西北山地流出的江河,携带着大量森林腐殖土从珠江口入海,在海湾内积成陆地,把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引向陆居从事农耕,万顷良田自海中浮生,大沙田成为香山独特的自然景观。

“中山目前面积大部分都是冲积沙田,北部的小榄、中部的石岐、南部的三乡,凡是平坦的地方都是冲积形成,从沙田地区的开发最能看出中山历史特点,它是空间景观文化,也能表现海洋和陆地的连接、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它是中山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刘志伟认为。


▲展陈图景表明:把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引向陆居从事农耕,万顷良田自海中浮生,大沙田成为香山独特的自然景观。

2002年,中山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波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就进入博物馆,2008年的时候他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读了在职研究生,受刘志伟影响对中山地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展陈大纲沙田部分的撰写者,对中山沙田,他有着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沙田对于中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本地社会历史面貌形成的最底层因素,不谈它,你在解读中山历史的时候,就好像丧失了一段关键性的记忆,很多事情会流于表面解释不清楚。比如为何香山古代科举取士名宦高官大多出自西北部小榄、沙溪等地,而华侨、革命者则多出自东南部?明清之际,香山的沙田土地基本都被顺德、南海大家族占有,香山西北大家族如小榄的何、李、麦家族,濠头郑氏,沙溪溪角刘氏,长洲黄氏也有一些,谁也不敢抢,大部分资源和生计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可以去广州、香港做生意,生活富足,就不需要出洋,但是东乡以及南部多是移民,土地无法养活人口,生活窘困,为了寻求生计,只能走向海洋,他们革命性很强,像苏兆征、林伟民都是典型的代表,许多人做过海员,动员革命,一呼百应,这些都是革命的基础。”

中山市博物馆副馆长余子龙,2007年从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便进入博物馆,刚好赶上间隔20多年一次的全国文物普查,不久又参与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跑遍了当时中山的大部分乡村。他认为沙田研究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反常识,还是了解香山历史很好的切入点,“海里的石头是我抛的,浮出来的地就是我的,但谁能来抛石头围沙?小家小户是不行的,只有大家族才有实力,这个过程伴随着血腥械斗,大家族还得有功名、有背景,所以他们往往拼了命都要考取功名。”

体验 


创新呈现,沉浸式剧场化讲述香山故事

展览的框架有了,如何填上血肉,把大纲细化到上展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件展品,同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2016年,博物馆新馆建设工作提速,筹备基本陈列的接力棒交到了余子龙手上。如何根据展览内容表达的需要征集恰如其分的展品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他组织大纲编写团队对展览大纲进行重新梳理,并根据内容表达需要列出展品需求清单进行重点征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博物馆人的努力之下,一件件文物资料从藏家的手中收进博物馆。有些实在无法征集的,则考虑从相关收藏单位复制。2017年,团队成员兵分两路,到与中山人关系比较密切的北京、唐山以及上海、南京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基本摸清了展览所需展品在各地的收藏情况,为后来的文物复制打下了基础。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件件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唐山开滦档案馆等复制回来的展品,和其他文物一起,无声地诉说香山故事。

除了文物匮乏,博物馆原有藏品的挖掘研究不足是困扰大纲团队的另一只拦路虎。要讲好中山和中山人的故事,征集补短是一方面,内部挖潜是另一方面,博物馆也积极推动对馆藏文物的梳理研究。在大纲团队的余子龙、周剑、李光先、陈波、寇海洋、陈庆海等人的积极参与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许多馆藏文物,如明嘉靖的兽面纹铜豆和凤鸟纹铜笾等学宫礼器、清嘉庆十三年香山知县彭昭麟为英兵入澳滋事禀请督宪调拨官兵驻扎前山防守事差村夫前往听候官兵到境下澳应用票、馆藏的碑刻文书、吕文成使用过的高胡等等的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出来,并被运用到展览当中,中山和中山人的故事内容,在一点一滴的增添中,越来越丰富。

再好的内容也需要合适的呈现方式,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组组长邹智怡心中,“符合新时代审美水平”“艺术与科技高度结合”“内容与形式融合体现”是他做展陈设计的基本原则。他举例说在“镜海扬帆立潮头”部分开篇,观众会进入一个巨大幽深的海底世界,抬头仰望是一艘船的船底,人的恐惧、压抑、期待会在那一刻产生,“你会被带入为什么香山人必须要走出去的思考中。”随后的空间则以澳门元素作为展陈空间设计出发点,配以澳门南湾风景油画、广绣五伦图花梨框小座屏等藏品,体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而在“渔户田庐水城国”部分,数字化的方式模拟出不同时代沙田地区的形成过程,用实景的方式展现水上居民的居住、劳作形式,让大家能直观了解沙田的形成及沙田人民的生活,“展览设计还兼顾了成人和青少年的需求,抽屉式的展柜、体验小道具,让大家在好玩有趣的体验中走进历史。”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统筹:冷启迪 陈慧
◆文: 冷启迪
◆图: 余兆宇 文智诚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向才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