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夷山,来看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奥秘
发布时间:2022-12-08 来源:新华社

作为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岩茶的故乡,福建武夷山岩茶品种众多,“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韵不过大红袍”的说法,表明了武夷山岩茶的独特地位。

采摘、萎凋、杀青、揉捻、烘干等十余道工序组成了传统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

采茶、制茶、斗茶……武夷山的四季因茶而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深深融入当地民众生活之中。武夷山市现有茶园面积近15万亩,年产毛茶2万余吨,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

111.jpg12月1日拍摄的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222.jpg12月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唯一女性传承人游玉琼(左)在指导儿子方舟(中)学习武夷岩茶的焙火技艺。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333.jpg12月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唯一女性传承人游玉琼(右)在指导儿子方舟学习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手工摇青”。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444.jpg12月1日,武夷山市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何世安展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手工炒青”。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888.jpg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唯一女性传承人游玉琼(左)在指导儿子方舟学习武夷岩茶的木炭烘焙法(2020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