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
广东用好“关键一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11-05 来源:南方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广东工作,对广东人民饱含着深情厚爱,对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充满着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广东定向导航,指引广东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广东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真抓实干,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当前,广东各地各部门正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现全省上下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奋发有为、艰苦奋斗的实干实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敬请垂注。

深圳蛇口港集装箱运输一派繁忙景象。资料图片

11月2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深圳市莲花山公园举行。圣火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同传,其中深圳火炬传递路线总长45公里,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改革之路”。

南海之滨,潮涌珠江。从深圳蛇口的“开山第一炮”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创新极”,从“三来一补”加工基地到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的诞生地,广东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踏准时代节拍。

“推进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持续吹响“改革开放”的嘹亮号角。

战鼓催征更奋楫。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重整行装再出发,奋力在创新中突破技术壁垒,在改革中破解体制障碍,在开放中链接全球资源,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的生动实践。

创新为核

从“跟跑”到“并跑领跑”

新质生产力点燃发展引擎

在广州南沙区明珠湾,市民王女士掏出手机,点开出行平台下单,5分钟后一辆无人自动驾驶出租车就来到她的跟前。

无人驾驶出租车载客、无人机配送外卖等颇具魔幻的场景正在广东多地涌现。科技改变生活,更多科幻画面正走进现实。

2024年10月—11月,广州两家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先后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广东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强劲实力令外界为之侧目。

在广东,龙头企业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依托政府搭建使用场景,引领关键领域产业化发展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比亚迪全球总部,每天都会产生30多件专利申请;在荣耀智能制造中心,60%以上生产设备为自主研发……深圳市坪山区内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98%。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于坪山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圳市坪山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刘颖杰说。

深圳市坪山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践,正是广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缩影。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新型研发平台发展,打造关键领域的产业创新联合体。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布局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2家国家实验室、16家省实验室、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及32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在新一代通信与网络、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突破核心技术。

“新型研发机构成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横向耦合纽带。”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赵昌文认为,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致力于新材料从研究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全程贯通,有效填补了技术转化的“死亡之谷”。

围绕科技创新构建的“热带雨林”正在形成。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华为昇腾芯片、比亚迪刀片电池、腾讯混元大模型……一系列产品推陈出新,不断夯实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近期又捷报频传: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今年跃居全球第一位。

赵昌文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广东与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独特优势。通过聚焦主赛道、突破“根技术”、搭建赋能平台和推动制度创新,完全有能力成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

改革为要

从“单点破冰”到“系统集成”

制度创新释放发展红利

“周一在家线上提交申请,第二天就收到落户成功的短信。”来自四川的王子欣在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新深圳人”。她原本预留了近半个月时间来办理落户,但深圳人才引进入户“一件事”带来的“分钟级”响应,让她惊喜。

王子欣的体验,正是广东政务服务改革的缩影。如今,一场破解“办事慢、办事难、多头跑”的变革正在广东政务体系全速推进,目标是让企业和群众办业务,能像“网购”一样高效、方便。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广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广东坚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系统性、整体性改革,力图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市光明区打造合成生物科研成果转化空间,打通从原始创新到创业发展的完整路径,快速构建起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合成生物产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创业板注册制和基础设施REITs试点落地,促进资金跨境便捷流动。广州金控集团设立100亿元天使母基金,以“直投+子基金”模式打造“耐心资本、长期资本”。

——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推动形成趋同港澳、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根据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广东连续4年荣获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

——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集成式改革,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清远持续复制推广“三地活化”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有效推动农村产权跨城乡、跨区域流动。

改革成果呈喷涌之势。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10年来,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成果: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772项,全省复制推广237项,在全国集中推广43项,占全国四分之一;发布制度创新案例356个,列入全国最佳实践案例8个,占全国近十分之一。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今年6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重要节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2.0版发布,寄望深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10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成为全国试点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聚焦科技成果确权、交易和转化机制改革,数据流通交易新模式等领域进行探索,率先为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探路破局。

从商事制度改革到要素市场化配置,从区域协同机制到民生服务融合,广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大局,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既解决当下发展难题,又为长远布局铺路。

河套深圳园区。资料图片

开放为桥

从“门户枢纽”到“规则引领”

湾区融合拓展全球格局

10月30日14时59分,随着一架C919国产大飞机从崭新的跑道上腾空而起,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和第五跑道正式投运,“五条跑道+三座航站楼”枢纽格局全面成形,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更为凸显。

开放,始终是广东的基因与使命。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广东持续深入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开放转变。

基础设施“硬联通”持续深化:深中通道通车1年多来总车流量超4200万车次,深圳至中山车程缩至30分钟;黄茅海跨海通道让珠海至江门车程缩短至30分钟左右,为粤西融入大湾区核心圈打通关键节点,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重大合作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在横琴,超7000家澳资企业入驻,2.8万澳门居民在此就业生活。在前海,超500家金融机构、超250家法律服务机构集聚。在南沙,期货、数据、航运三大交易所落地运营,高新技术企业超1300家。在河套,深圳园区汇聚20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1.5万名科研人员。

规则衔接“软联通”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围绕人才跨境往来、资金跨境流动、车辆跨境通行、数据跨境流通、政务服务跨境合作等方面推出系列政策举措,促进要素便捷高效流动、公共服务融通共享。

“投资大湾区,就是投资未来!”11月3日,2025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在广州举办。自2022年举办以来,该活动带动超百亿元大项目92个,已成为大湾区推动高水平开放、与全球共享发展红利的重要平台。

广东持续释放开放利好,“五外联动”深入推进,“制造业外资17条”出台,外商独资医院、增值电信业务等重点领域扩大开放试点获批……

扩大开放,让广东与世界更加紧密相连,也为全球带来机遇。今年以来,外资以真金白银持续加码广东。1—9月,广东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万家,同比增长33.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81.3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领先全国。

从“门户枢纽”迈向“规则引领”,广东正以发展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6周年的历史节点,广东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珠江奔涌,不舍昼夜;改革之路,未有穷期。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广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传承“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一线案例

河套深圳园区探索破解数据跨境流转痛点

深港居民跨境就医“数据互通”提速

今年9月,深圳前海医疗跨境数据空间成功完成首单港人北上就医无感即时保险理赔,原本需耗时数月的理赔流程被压缩至即时结算,这是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以下简称“河套深圳园区”)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医疗数据空间”首个应用落地案例,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一体化正式迈入“数据互通”新阶段。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跨境医疗需求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香港居民来深圳就诊总数超过100万人次,同比增长三成以上。跨境医疗服务数量攀高,医疗数据跨境流转成为“痛点”。

在香港长大、老家位于深圳的港人创业者吴国声,早在2018年便察觉到这一现实困境:内地与香港之间存在数据流动阻滞等问题,严重限制了两地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潜力。

面对数据跨境流通的现实掣肘,吴国声依托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的核心技术,开启了跨境数据传输路径的探索。该技术通过数据切片、编码处理,将数据分布式存储于多个云端,既大幅提升了数据安全性,又能提供高效且成本低廉的跨境数据传输解决方案。

2023年,这项来自香港的技术被引入河套深圳园区进行落地转化。2025年初,吴国声创办的公司联合国际数据空间协会、香港科技园公司等机构,共同成立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医疗数据空间”。该空间实现了医院、保险公司、科研单位在可信环境内的安全数据交换,从机制上有效破解了医疗数据“不敢流、不能流”的难题。

通过跨境医疗数据的安全高效流通,可引导部分香港医疗服务需求向深圳分流,不仅能提升港人就医效率,还将助力香港医疗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容量与响应能力。

对于内地患者而言,赴港就医也将迎来更大便利:以往内地患者赴港就诊,需随身携带存储医疗数据的设备,不仅操作不便,还常因香港医院对数据有效性存疑而产生重复检查的情况。数据实现实时合规共享后,将让更多内地民众得以赴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有效节省时间与经济成本。

在推动跨境数据共享落地见效的同时,河套深圳园区在数据交易方面也成果显著:园区内的深圳数据交易所,已累计完成数据交易规模超过150亿元,跨境数据交易规模超过2.5亿元。

“跨境数据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以通过科研突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与民生福祉。让数据成为串联湾区的‘无形纽带’,将是推动整个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关键之一。”吴国声说。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