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水域开阔、风大浪小,青少年在此开展帆船帆板运动很安全。”10月20日—30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帆船项目在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广东海上项目训练中心及附近海域展开角逐,优渥的赛场条件给教练员翁容崇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带动下,汕尾充分发挥区位及资源优势,走好“海洋强市、融湾先行”之路,持续擦亮滨海旅游品牌,全力推动体育、文旅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
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全省上下以头号力度推进,各地各部门协同作战,大抓产业发展、大抓人居环境建设、大抓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大抓体制机制改革、大抓社会力量参与,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奋力实现“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探索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镇村蝶变 面貌焕新
乡镇,联城带村,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全省持续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一批批示范主街、绿美生态小公园、美丽河道点缀扮靓圩镇。
“正式通车后,整条道路焕然一新,沿街的商铺风格一致,路面变得宽敞平整,停车也更方便,客流量自然就多了。”阳江市阳东区北惯镇金田十路一超市经营者所见证的变化,正是当地美丽圩镇建设的成果。
目前,全省已建成914个圩镇客厅,改造提升房屋外立面12.98万栋,全省乡镇风貌发生明显变化,打造了一批“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圩镇。
绿地开阔、青山旷远,孩童们在草地上奔跑,长风将风筝高高地送入空中……每逢周末,中山市三乡镇的塘敢绿化公园里常常聚集着众多市民,他们在这里露营、放风筝,享受着悠闲时光。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正在让南粤大地呈现推窗见绿、处处皆景的美丽画卷。“以前是‘要种树’,现在是‘我要管’,房前屋后的绿地成了村里的‘颜值担当’。”清远连州市龙坪镇黄芒村党总支书记温志文说。该村两年来累计种树超3500棵,桂花、紫薇等树木让村容焕新,村民出门就能享绿意。
城乡面貌提高“颜值”的同时,也在提升“气质”、彰显“内涵”。
行走在东莞长安的街道,目之所及是鳞次栉比的电子信息工厂。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长安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和智能手机生产基地。202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1050.7亿元,跻身广东第三个、东莞首个“千亿镇”。
近年来,广东一批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强势崛起,134个镇入选2025年全国千强镇,而且数量逐年增加,改写了全省镇域经济版图。如佛山南海区狮山镇是全国首个GDP突破千亿的镇;肇庆鼎湖区永安镇依托智能装备产业园成为新晋千强镇;清远清城区龙塘镇则借助清远长隆IP,走出一条产业融合的发展新路……
镇域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同时,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也加快构建。
潮州潮安区凤凰镇,云雾缭绕的茶山孕育出驰名中外的凤凰单丛茶。2024年,潮州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89亿元,带动超20万人就业。
当前,广东在全省重点培育一批千亿、百亿与十亿元级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广东乡村产业版图正加速形成。
伴随着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截至2024年,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基本清零,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1。
“广东通过‘百千万工程’构建的‘强县促镇带村’机制,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向晓梅指出,这种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模式,不仅实现了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更通过数字化赋能和虚拟产业集群建设,让欠发达地区能够嵌入大湾区产业链,探索出一条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城乡融合新路径。
百县图强 产业向新
县域强,则全省强。县域活,则全盘活。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全省122个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一县一策”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激发县域经济澎湃动能。
2024年,57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整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惠州市的博罗县、惠东县,肇庆的四会市上榜“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区”数量稳居全国各省份第一。
走进四会市的小鹏智能汽车配套零部件产业园,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将电池、电机等零部件直接输送至小鹏汽车肇庆基地,实现了“零部件下线即装车”的高效协同。
“四会在创建‘全国百强县’过程中,坚持一二三产协同发展,以产业振兴为核心驱动。”四会市相关负责人说,2025年前三季度四会全域地区生产总值为611.65亿元,同比增长5.8%。
今年新入“百强俱乐部”的惠东县,同样呈现强劲发展态势。2024年,惠东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8.5亿元,同比增长3.5%,当前正着力培育九大百亿级产业,通过培强育新、夯基补链,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县域经济腾飞的同时,近年来,广东还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加速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下简称“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全面启动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一幅幅“县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新画卷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
今年6月,218公里的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惠州段)建成通车。这不只是一条景观道,更是一条“资源串联带”,将惠州博罗县和龙门县沿线的9个镇、54个行政村紧密串联。
如今,这条公路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周末短途游的热门选择,沿途风景如画,车辆穿梭不息。“变化实实在在,以前客人大多只住一晚,现在不少人一住就是两三天。”博罗县民宿与精品酒店协会会长陈美玲说,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
变化的不仅仅是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广东先后分两批遴选的19个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场景,有效激活消费市场,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接下来,广东将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取得新成效,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其他地方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真正把农文旅产业做成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省委常务副秘书长、省“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常务副主任许志晖说。
县城人口吸引力的提升更具说服力。据统计,全省超六成县(市)实现整体人口净流入——新时代“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的故事,正从大城市向县域延伸,县城正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创业之地、安居之所。
改革赋能 形成合力
从开局起步到加力提速再到聚力攻坚,“百千万工程”的动能从何而来?关键在于改革赋能。
走进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万亩方”连片种植示范区,一望无际的稻田长势喜人,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鳞次栉比,连片莲藕基地丰收在即。
“谁能想到,这片沃土几年前还是零散分布的低效农田?以前平沙的耕地东一块西一块,大型现代农机进不来。”平沙镇党委委员李松江道出了困境,而解题之道便是化零为整打造连片良田。
作为全省重要的改革事项之一,广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由“试点探路”到“扩面提质”再到“深入推进”的迭代升级,目前,全省已批复实施方案189个,拉动投资4694.47亿元,为“百千万工程”提供空间与资源保障。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确定了一批重点改革任务,为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东莞,漫步谢岗镇银山湿地公园,满眼绿意,生机盎然;行于韶关乳源桂头镇,示范主街齐整、农贸市场整洁,乡镇美景跃然眼前;鉴江支流穿过茂名高州曹江镇,沿河的灯光、夜市,将小镇装点得格外热闹……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全省镇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明显,“动力源”之一就是改革——广东实施美丽圩镇建设运营、乡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农村小型公益性项目建设以奖代补等政策,研究制定2024年省级财政支持培育典型镇、村奖补政策,推动形成财政引导、多方筹资的镇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机制。
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需要市场主体、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才能加快形成众人拾柴、热火朝天的工作局面。
走进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长沙村,旧仓库改造后新建的“贝雕非遗馆”吸引了众多游客,节假日期间单日旅游人流量达9.7万人次。传统渔村“变身”网红打卡点,背后是中铁(广州)投资公司的积极响应。
在长沙村的建设中,公司通过“规划+建设+运营”三位一体模式,盘活炮台周边滩涂和观鹭亭周边旧仓库等闲置资源,同时依托“镇海炮台”IP打造“潮聚”系列文创产品,形成特色研学线路。2024年,长沙村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60万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广东推动财政金融资源下沉到县镇村,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横向帮扶和纵向帮扶协同推进、同频共振;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央国企和民企积极投身、参与建设;加强教育医疗帮扶,组织125家高校院所与86个县(市、区)结对开展“双百行动”,73家三甲医院组团帮扶粤东粤西粤北60个县(市、区)113家县级医院……凝聚起了市场、社会、群众各方的磅礴力量,让乡村发展跟上现代化步伐,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加快补齐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奏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协奏曲。
数读
●2024年,57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整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惠州市的博罗县、惠东县,肇庆的四会市上榜“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区”数量稳居全国各省份第一
●2023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超百个
●全省超六成县(市)实现整体人口净流入
●广东一批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强势崛起,134个镇入选2025年全国千强镇,而且数量逐年增加
●截至2024年,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基本清零,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1
●广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由“试点探路”到“扩面提质”再到“深入推进”的迭代升级,目前,全省已批复实施方案189个,拉动投资4694.47亿元,为“百千万工程”提供空间与资源保障
●加强教育医疗帮扶,组织125家高校院所与86个县(市、区)结对开展“双百行动”,73家三甲医院组团帮扶粤东粤西粤北60个县(市、区)113家县级医院
一线案例
江门塘口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空心村”蝶变网红地
踏进江门开平市的塘口墟,文艺新潮的气息扑面而来:废弃粮仓变身“最美文化空间”,旧骑楼成为“网红民宿”,粮站旧址改造成“乡村咖啡馆”。
十多年前,塘口墟还是个一度只有9户常住居民的“空心村”。有村民说,那时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几乎看不到外人。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空心村”如今成了聚集2000多人的创客社区,蝶变为网红地。
塘口墟所在的塘口镇是广东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主要分布地,农文旅资源丰富,536座碉楼星罗棋布。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塘口抓住了文化IP与文明乡风这两大关键。
“塘口拥有大量传统骑楼、碉楼等中西合璧的建筑,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同时,我们做了一件事:激活闲置粮仓、厂房为先锋书店、民宿,提供发展空间。”塘口镇党委书记黄巧娜说。
在塘口墟,五个粮仓是最明显的“显眼包”。稻田与碉楼间,五个雪白的粮仓连成一串,分别对应着诗歌、社科等区域,极大保留了书店特色。“我们不只是卖书,更是在构建一个文化传播的场域。”书店有关负责人表示。
碉楼文化、侨乡文化吸引着年轻人来。“90后”青年李继津是最早一批来到塘口的设计师。在塘口墟,他与合伙人租用当地旧五金厂、钟表厂、旧邮局三栋共2100平方米的建筑,将原本蛛网密布的旧工厂改造为时尚的“塘口空间”。
“塘口空间”建成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室、年轻人——咖啡师梁艳芬从澳门返乡,在塘口墟开出“無名·半分”咖啡店,将开平特产腐乳融入拿铁,用现代方式传递本土味道;建筑师陈国栋将旧建筑改为共享空间,吸引数字游民“带着电脑振兴乡村”……
“有时候留住一个人,会带动他身边的一群人对这个地方产生好奇,进而吸引更多人留下。”原本只想在这里待上两年的李继津,项目越接越多,与塘口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不知不觉,今年已是第十一个年头。
经过运营,原来静悄悄的塘口旧墟,晚上终于不再是黑灯瞎火、冷清模样,而是随处可见文艺青年们在工作室讨论创作、讨论人生。
“绕了一圈回来,才发现这里就是我想留下的地方。”黄国洪在塘口镇开了一间懒猫民宿,如今也成了“新塘口人”。“这个小镇会吸引大湾区及世界各地的游客,我们的民宿客源中港澳同胞占65%,回头客超过八成,很多民宿一房难求。”
据统计,像陈国栋、黄国洪这样的“新塘口人”目前已超2000名。在省市县三级宣传部门的引领共建下,塘口也探索出一条文明乡风建设新路径。不同年代的生活气息自然交融,集市成为塘口特色。新潮咖啡与烘焙,村民的家糍与香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包括开平在内,去年,广东按分类梯次推进原则,先后分两批遴选了19个地区作为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试点,鼓励和支持培育多元业态,并将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乡村价值实现、促进乡村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消费市场的重要举措。
经过打造,一批优质项目脱颖而出,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场景,加快重塑乡村价值,有效激发消费,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李靖◆二审:冯嘉扬◆三审:刘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