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电流刺破1522米的深海,瞬间点燃舱内的可燃冰分解气体,在漆黑的南海深处,格外明亮。
不久前,在广州南沙举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种采集仪式上,“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创意惊艳全场。同场亮相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更集中展现了我国、广东在海洋科技领域的“硬核”实力。
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广东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为广东向海图强提出殷切希望和战略指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广东把“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作为省委“1310”具体部署的10大新突破之一,举足轻重。
向海图强、挺进深蓝,这是广东赓续千年的蓝色梦想,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广东正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打开大格局
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超4000公里的全国最长海岸线如巨龙蜿蜒,勾勒出南粤大地的壮美轮廓。41.9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面积是陆地的2.3倍。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迅速从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省份,一跃成为经济第一大省、海洋经济第一大省。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亿元,已连续30年领跑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14.1%。
当前,广东迎来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进阶的关键节点。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发展需求间做好平衡?
近年来,广东加快推动形成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格局,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耕海牧渔,筑牢“粤海粮仓”。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已降至全国最低,惠及越来越多养殖企业。
“海威1号”“格盛1号”“湛江湾一号”等“海上重器”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已有千年沉淀的海水养殖业逐步挺进深远海。
截至今年8月,全省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超6500个,居全国第一;桁架类网箱15个、全国第三。去年,广东海水鱼养殖产量将近百万吨,占全国产量近一半。产自阳江的渔获最快只需4小时,便可送抵香港鱼市。
海上风电点燃“绿色引擎”。广东加快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鼓励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
2024年,全省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一,助力广东新能源产业迈入“万亿级”行列。
全球最大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在阳江阳西投运,年发电量可满足3万户家庭;全省首个接入大规模海上风电并网点的新型储能电站落地湛江徐闻;汕尾建成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园,吸引了4家省外龙头企业入驻,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省财政新增安排7.5亿元海上风电补贴,安排3.7亿元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六大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激发海洋经济活力。
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长虹卧波。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迎来首艘国际货轮靠泊,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正式投产……
一个个重磅海洋产业项目加速落地背后,是广东不断加大用海政策创新,在全国首创海洋产业园开发模式,推行“标准海”供应,让用海项目实现“拎包入驻”“拿海即开工”。
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港产城融合,为广东打开了更大的发展格局。
挺进深远海
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今年以来,广东成立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今年7月,《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与此同时,面向海洋的国际竞逐日趋激烈,深远海已成为世界各国获取资源、拓展空间、谋求发展的战略要地。而挺进深蓝,海洋新质生产力是核心要素。
作为制造业大省、科技创新大省,聚焦深海科技、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广东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
亮眼数据背后,是全省超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8万家涉海企业组成的海洋科技创新矩阵提供的有力支撑。其中,超8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涉海专精特新企业,已成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生力军。
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首个深海资源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深海科考中心、极端海洋科考设施正加快建设,大洋极地保障基地选址稳步推进,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建成入列……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创新成果为广东探索深远海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放眼长远,广东超前谋划布局,将“真金白银”精准投向未来。
2018年以来,广东连续七年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攻克近300项关键技术,2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超20项技术国际领先,撬动产业产值约252亿元,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三年平均增速达16.8%。
在专项资金支持下,“珠海云”、“白鹤滩”号、“三峡引领号”、3500米超深海底油气管道突破技术难关、顺利面世,全球首次6000米级深海采矿完成海试。
多位从业者认为,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广东兼具创新研发、制造基础和广阔市场等多重优势。
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传卫感叹,依靠自主研发的先进海上风电设备,过去的台风“禁区”正变成风能“富矿”。“我们将当好链主,开发海洋综合能源岛,打造智慧能源零碳园区,支撑大湾区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助力打造万亿级海洋经济产业新支柱。”
对于无人海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前景,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飞亦十分乐观:“我们有信心在‘十五五’期间助力广东打造一个千亿级的新兴产业。”
守护海上“绿水青山”
生态之绿彰显开放包容鲜明底色
湛江徐闻,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蓬勃生长、生机盎然;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组团”现身,生态奇观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在广东生动上演。
海洋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如何守护好海上的“绿水青山”?
广东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开展海岸线保护整治修复三年行动,加强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海湾、和美海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擦亮蓝色生态底色。
近年来,全省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200千米、修复滨海湿地超56平方千米。77个魅力海滩、15个美丽海湾、7座和美海岛交相辉映;124个涉海自然保护地,保护面积3900平方千米。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2024年优良比例达90.6%,超过“十四五”目标。
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全省营造修复红树林超55.2平方千米,建设湛江、江门、惠州等4个万亩级红树林。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落地惠州惠东。
近五年,广东累计获得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超25.76亿元,开展中央及省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33个。2024年度,广州、珠海、江门、惠州、阳江等5市参评项目全部入选,获2025年度中央财政补偿资金16亿元支持,项目数量、金额约占全国总量五分之一。
广东海岸线上,红树林的生态之绿,彰显出广东海洋文化开放、包容、敢闯的鲜明底色。
近段时间,被称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举办。海博会、国际渔业博览会、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等海洋领域的品牌活动,已成为展现广东海洋发展成果、共享海洋发展机遇的重要窗口与平台。
今年10月,在2025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粤港澳三地海洋行业商会、协会和学会共同发布了《粤港澳海洋行业合作倡议书》,提出共建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海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共建蓝色金融服务联盟等多项务实举措,推动三地海洋合作进入机制化、系统化新阶段。
经略海洋长风起,逐梦深蓝正当时。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是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应有的担当与作为。
统筹“向海”规划,协同“耕海”要素,打通“下海”通道,疏通“亲海”平台,构筑“护海”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海上新广东必将崛起于南海之滨。
数读
●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5.4%
连续30年稳居全国首位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五分之一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1%
●广东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全省海洋三次产业持续上扬,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31.0∶65.6
●2024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
实体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海洋制造业增加值为5012.4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4.9%
●2024年,全省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一,助力广东新能源产业迈入“万亿级”行列
●2018年以来,广东连续七年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攻克近300项关键技术
2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超20项技术国际领先
撬动产业产值约252亿元
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三年平均增速达16.8%
一线案例
全球首艘高速可潜无人艇“蓝鲸号”下水
“十五五”期间海洋无人装备有望打造成千亿级新兴产业
今年4月,全球首艘高速可潜无人艇“蓝鲸号”下水。随着吊机缓缓下探,全长11米、排水量12吨的“蓝鲸号”可潜无人艇落入水中。
这是一款既能在水面高速航行,又能在水下潜航的新船型。它能在水下静态悬浮一个多月,随时响应突发任务,可应用于气象探测、水下地形地貌测绘、水下拍摄、水下水质取样、水下电缆管线巡检等多个场景。
最有突破意义的是,它能在台风来临前潜入水下躲避风浪,台风经过中心位置附近时,通过搭载的探空火箭和探测设备,探测海洋气象数据,获取第一手资料。
此次下水后,该无人艇还将进行内场调试、系泊试验、码头试验、海上试验等,明年有望投入实际应用。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潜无人艇项目总工程师吴国松介绍,“蓝鲸号”无人艇的成功研制将为海洋油气、海上风电、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其无人化、长航时、耐恶劣海况的特性,将大幅降低海洋探测作业的风险与成本,使常态化、大规模获取海洋数据成为可能。
随着无人船艇规模化应用进入成熟阶段,海上作业模式正迎来效率跃升、成本重构、安全升级等重大突破。这一新质生产力引擎,将深度赋能海洋渔业、能源、航运等产业,推动广东率先航向海上智能时代。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云飞表示,无人船艇是无人装备的前沿领域,也是我国发展海洋强国的关键支撑装备。“这个产业的发展特别需要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海洋新兴产业的支持和科技人才的储备支撑。在这方面,广东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发展海洋无人智能装备产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
不久前,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珠海联合发起成立了海洋智能无人系统协同创新联盟。
该联盟将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势,推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闭环,提升海洋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未来,联盟将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和技术“下海”,通过推动海洋无人系统装备的应用,实现产业汇聚,让优势产业穿上“蓝色外衣”。
“可以说,从核心技术上,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的产业应用步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加快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战略优势。”张云飞表示:“我们有信心在‘十五五’期间助力广东打造一个千亿级的新兴产业。”
◆编辑:李靖◆二审:冯嘉扬◆三审:刘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