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养老金融新政来了,这些变化与你息息相关!
发布时间:2025-11-18 来源:南方+

不论你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还是正在积蓄“养老钱”的中青年,关于养老金融,广东出新招!11月17日,多部门联合发布《广东省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这也是广东首个专门规划养老金融的政策。

养老金融跟你有什么关系?未来或有这些变化

《实施方案》推出15条具体举措,明确到2028年基本建成“广东特色养老金融体系”,为群众提供更稳健、更便利、更可持续的养老金融服务。

多位专家接受南方+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政策落地后能直接感受到从“怎么存钱养老”到“怎么防风险”的这些变化:

银行会推出更多“养老专属”理财和储蓄产品,并在网点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

保险公司将提供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有望做到“养老不用愁护理”;

深圳、佛山等地,将新增一批“养老金融试点城市”,你或许能最先用上新的养老金账户或服务平台;

如果你住在农村,家门口的长者饭堂、养老服务站、旅居养老基地等,也有望获得更多金融支持,越建越多、服务更好;

就算你身在港澳,也可以通过“湾区通”方式,把当地的保险、储蓄账户和广东的养老服务“打通”;

担心被诈骗、上当签约的事?政策也设下“冷静期”“回访机制”“双录留痕”,更设立跨部门的预警监测系统,为你守住“钱袋子”。

为何广东此时专门推出养老金融政策?

原因很直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面回答的一道大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志宏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在报告中,以往人们关注的“养老产业”被具有更深刻内涵的“银发经济”所取代,这一变化表明我们国家审时度势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局,从战略高度上将银发经济提升到未来国家发展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维度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在养老金融方面起步早、基础厚,是全国最早实施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8200万,三支柱商业养老金融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全省金融业总资产超过47万亿元,为发展养老金融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结构上看,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基本养老)、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层次分明、互为补充,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制度组合。这个组合,既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也是下一步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座”。

养老产业从“社会负担”变为“发展新动能”

《实施方案》不仅着眼于“养老钱”,更着眼于“养老产业”。围绕养老服务、养老产品等重点方向,广东提出将养老金融作为“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养老产业,带动一批标准化、可持续的养老项目落地。

广东目前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接近2000万,人口基数巨大,同时又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数字经济优势。任志宏认为,一旦把养老、健康、文旅、康养和数字技术结合起来,把这部分需求真正激活,银发经济释放出来的消费和投资潜力将是巨大的,完全有条件在广东培育出一批规模可观、结构多元、代际平衡的新业态、新场景。

任志宏表示,从《实施方案》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养老金融的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养老产业不再被简单视为需要财政兜底的“社会负担”,而是正在转变为带动消费、投资和就业的重要新动能。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郑秉文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建议,广东可以通过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的“自动联合加入机制”等突破性探索,推动三支柱养老金与银发经济深度耦合。这不仅关乎广东自身的未雨绸缪,也有望为全国养老金融改革提供具有推广价值的“广东样本”。

《实施方案》从政策端打开空间,不仅是写“目标”,广东此次还明确了任务机制——建立“省级统筹、部门协同、地市落实”的工作模式,将制定年度任务清单和重点项目台账,并开展评估、挂牌督办。接下来,将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启动一批省级试点城市和典型场景建设,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见效。

养老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金融如何为养老“托底”、为晚年“增稳”,广东已经绘好了施工图,接下来要拼的就是落实和体验。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