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蓝”见证广东绿色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18 来源:南方+

十五运会赛事正酣,广东多地的“蓝天美景”刷屏朋友圈。

“全运蓝”背后有着数据佐证。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得最新数据:11月9日—16日,十五运会开幕以来,全省PM2.5为16.8微克/立方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持续保持较低水平。日益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广东经济社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指标。

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提出殷切期望。

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前,广东正以保障美丽全运为契机,做优生态环境品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更大发展优势。持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加快城乡全域美丽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

科技赋能织密环境监测网络

“上午9时34分,奥体中心附近PM2.5为11.2微克/立方米,继续保持低位。”近日在天河奥体空气自动监测站,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天河环境监测站站长区颖臻说。

天河奥体空气自动监测站建于2009年,如今新增设备监测PM2.5和臭氧两项关键指标,同时配备超光谱水平扫描、在线单颗粒质谱监测、高空瞭望AI识别等多种新技术。

目前,这套监测设备已实现对颗粒物逐时精准溯源、臭氧前体物分布溯源的功能。“前几天监测到某地PM2.5忽然升高,马上结合高空瞭望AI识别等设备,定位到路边一个垃圾焚烧点,随即快速联系街道处置。”区颖臻介绍。

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基础,如今广东已建有约800个空气质量与成分监测站点,同时具备卫星遥感、激光雷达、走航监测能力,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立体监测网络。“现在可以从大气浓度、成分、地面、高空等多个维度,精准掌握全省各赛区的空气质量和污染来源。”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与预报二室主任陈多宏说。

这些数据最终汇聚在“智慧大脑”——“美丽全运”信息化指挥调度平台。在平台上,移动源污染物实时监控系统是一大亮点。

“实时监控系统监测显示,11时34分有两辆NOx(氮氧化物)高排放货车进入奥体中心的一般排放区,该车辆信息马上通过‘天地车人’APP推送给地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处理。”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负责人盯着大屏幕介绍。

移动源(包括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等)是广东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对NOx的贡献率达60%左右,是全省空气质量保障的治理重点。但移动源数量大且分散,污染物受气象扩散条件影响显著。

为此,生态环境部门研发“移动源污染物实时监控系统”,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在线监控,实时掌握尾气排放等,并通过“天地车人”APP实时推送地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处理。

“这颠覆了传统移动源监管‘人海战术、被动抽查’的落后模式。”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负责人介绍,系统采用新一代高精度、低功耗的NOx监测设备,实现对单台车辆尾气污染的“瞬时捕捉”。

精细化治理已成长效制度

“全运蓝”的保障逻辑,是一场从粗放向精细化的生态环境治理转型。

空气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更强调统筹组织。省生态环境厅成立美丽全运环境质量保障领导小组,下设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专班,每月指挥调度各地市空气质量保障进展,督促落实重点区域污染源精细化管控。

在环境治理方式上,广东则走向精细化,摸清污染底数是基础。

此次保障全运会过程中,广东各地市建立“5+1”差异化管控源清单,包括保民生类、协商减排类、调整运行类、限期整改类、严格监管类等,涵盖1.67万个大气污染源,再针对性实施精准有效减排。“以前治理相对粗放,现在各地都有一份细致的大气污染源清单,哪里出现污染情况,可以快速溯源、针对性治理。”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副处长许技科表示。

同时,在治理方式上,广东坚持联防联控。“空气污染物是流动的,具有传输特征。比如江门臭氧浓度上升,除了本地治理外,上风向的佛山也会一起协同治理。”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永波介绍,“区域视野、城市行动”是大气协同治理的秘诀。这种联防联控也贯穿部门间乃至省际间,比如进入秋冬季节,冷空气加剧污染物传输,广东已协调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周边省区,协同开展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加强区域联防联控。

事实上,近年来在广东水污染治理等行动中,也沿用联防联控、精准治理的思路。

在广州流溪河上空,一架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沿河道巡飞,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内,高级工程师王亚雄记录着传回的水质数据。“流溪河下游的广东国际划船中心本次承办多项水上赛事,对水质要求高,比赛期间加密监测,这段时间的结果均达标。”王亚雄说,用无人机监测水域更容易溯源,一旦发现水质下降或有垃圾,能快速反馈处置。

绿水青山间“长出”更多生态产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东的生态优势也正持续实现价值转化。

蓝天白云下,在广东的沿江碧道,人们或骑行或徒步,吹江风赏美景;江边废旧码头变露营夜市,风景秀丽的水库边水文旅项目蓬勃发展。与市民最紧密相关的水环境,正在广东化作澎湃的水经济动能。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碧道7809公里、滨水慢行道超6000公里,串联沿线生态、人文、城市功能等节点2500余个;高标准建设绿美碧带约300公里,完成河湖水岸绿化超8万亩。行走在广东的城乡之间,绿美碧道如同毛细血管,串联起江河湖库的生态脉络。

生态蝶变之下,发展绿色水经济水到渠成。广东点“水”成金,开启水经济试点项目建设,截至2024年底16宗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3亿元,累计吸引游客3500万人次。

从水库到产业园,从乡村到城市,一场生态与经济的“共舞”正在南粤大地精彩上演:在佛山三水白坭镇,水乡复兴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去年吸引超138万名游客,更成功吸引上亿元的文旅产业投资;在河源万绿湖,一库清水滋养了“百亿产业”,8.3平方公里的水饮料产业园蓬勃发展,更带动40家水饮料及食品规上工业企业;在江门鹤山,这里围绕青年水库打造生态乐园,把“森林+湖库+田园”组合成水经济新业态。

广东茂密的山林中,也“长出”万亿绿色产业。

在位于肇庆广宁县的竹纤维科研加工基地,广东裕丰竹纤维有限公司研究团队将原生竹纤维从天然竹材中提取出来,并进一步细化、柔化成纱线、面料等,竹子也成为当地的致富密码。

近年来,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广东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超3200万亩,打造出油茶、竹、森林药材等八大林业产业集群,带动全省林业总产值突破940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以富饶的生态资源为根底,广东还大力挖掘生态旅游价值。“林业+康养”“林业+研学”“林业+文旅”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在云浮林场的葱郁山林间,系列沉浸式自然体验活动为林场增添了不少人气。“林场设计了九彩沟自然教育径等主题科普步径,配套开发系列课程,面向中小学生及公众开放预约。”云浮林场自然教育科科长张莉介绍,今年1—9月研学活动吸引约1500人参加。

从环境治理“攻坚者”到绿色发展“引领者”,广东正不断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画卷。广东将继续全力保障全运会期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并以此为契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更大发展优势,营造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绿美生态为基底,书写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的新篇章。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