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广东强、湾区强、中国强注入强大力量
——热烈祝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胜利闭幕
发布时间:2025-11-22 来源:南方日报

随着15把大提琴奏响惜别旋律,大屏幕中的主火炬缓缓“熄灭”……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海天一色的深圳前海迎来了闭幕时刻。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历经四年艰辛“培育”,迎来过去十多天的精彩“绽放”,由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的十五运会呈现了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实力比拼,上演了一幕幕温暖人心的经典场面。现场观赛最高达4.5万人,许多项目“一票难求”,有纪录项目中创下超8项世界纪录,12个小项夺冠成绩超过巴黎奥运会冠军成绩……十五运会践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赛理念,实现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交出了一份精彩绝伦的全运答卷。

这是一场彰显制度优势、展示湾区特色、体现岭南风格的精彩运动会,注定载入我国体育事业和粤港澳三地发展的光辉史册,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难以忘怀,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体育、心系大湾区,为十五运会成功举办注入强大动力——

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十五运会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为赛事成功举办指明方向,给予广大体育健儿巨大鼓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连续第四次出席全运会开幕式,充分彰显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持。

而十五运会又格外不同,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也是全运会第一次走进香港、澳门,不仅是体育的大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大事,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本届全运会,粤港澳三地精心组织,办出了水平、办出了特色、办出了风采,让世界看到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蓬勃发展之势。37个参赛代表团各展风采、表现亮眼,全面展示了我国体育发展成就,映照出体育强国建设和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我们难以忘怀,广大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体育昂扬风貌——

1.4万余名竞体项目体育健儿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在运动场上书写了一个个速度与力量、坚守与传承的动人故事。马龙、巩立姣、石智勇等“老将”续写赛场荣光,张展硕、于子迪、邹明珂等一批“05后”“10后”小将掀起“青春风暴”,展现出中国体育薪火相传的时代气象;何杰在夺得马拉松冠军后激动地表示“谁说宁夏生长不出玫瑰”,展现出运动员赤子丹心、为家乡争光的深厚情怀;香港击剑运动员看到对手不慎受伤时,马上暂停比赛,第一时间上前关切查看,展现出体育人团结友谊、超越胜负的人文光辉……这些数不胜数的“闪光点”“记忆点”,共同绘就了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动人画卷,也向全社会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

我们难以忘怀,全国“民间高手”踊跃参赛、切磋精进,广泛带动群众体育绽放时代光彩——

来自各行各业的1.1万名“民间高手”登上全运舞台,将全民健身的热潮推向新的高度。81岁的香港老伯张耀钊,退休后66岁才开始练习打乒乓球,挥拍身影成为全场榜样;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妈妈足球队”,惊艳绽放群众组五人制足球赛场,用坚持不懈诠释热爱力量;门球赛场上,19岁新秀与70岁宿将同场挥杆,尽情享受纯粹运动乐趣……这些活力景象,正是“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理念的生动实践。从全运会赛场到全国各地社区广场,全民健身热潮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我们难以忘怀,粤港澳三地同频共振、同心筑梦,全景铺展开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万千气象——

十五运会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也是大湾区建设的里程碑。200棒火炬手在“三地四城”同步开展火炬传递,普通话与粤语版主题曲《气势如虹》同频传唱,开幕式上三地同步升起五星红旗,进一步凝聚血脉相连的情感共识;横跨大湾区三地的公路自行车比赛以及横跨深港的马拉松赛,实现“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展现出三地协同无限可能;粤港澳联队在龙舟赛中同舟共济,三地音乐剧演员携手演绎“大湾区交响”,让“大湾区人”身份认同更强……十五运会留给大湾区的,不仅是场馆设施和亮眼数据,更是在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中,铸就了深度融合的坚实基石,支撑起大湾区更紧密、更繁荣、更美好的明天。

星辰大海,梦想无垠;奋进中国,步伐铿锵。

从南海之滨的潮涌壮阔,到神州大地的欣欣向荣,十五运会以体育为纽带,凝聚起跨越山海、激荡人心的磅礴力量。这是拼搏的力量、青春的力量,也是融合的力量、创新的力量,更是团结的力量、奋进的力量。

以办好一场体育盛会为契机,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不断深化体育改革,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必将为广东强、湾区强、中国强注入强大力量,必将激励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奔赴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编辑:吴玉珍◆二审:江萍◆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