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工具,解决其“卡脖子”难题,关键在于人才培养。11月25日,2025中国(广东)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大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聚焦工业软件人才培养重点议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粤港澳大湾区10所高校共同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工业软件人才培养改革的联合倡议书》。
该倡议指出,10所高校承诺将秉持“开放、协同、创新、共享”的理念,深入推进工业软件及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推动机械、电子、计算机、软件、数学、力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并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国产软件进课程、进教材、进实验、进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构建“高校育人、企业用才、协同创新”的产教融合生态。
此外,10所高校将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建设跨校、跨区域的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合作网络,交流改革经验、分享育人方法、共商发展路径,加强师资互访互聘与合作教学,联合开展教学研讨、师资培训、课程开发、教学竞赛与资格认定等,探索人才培养共建、共享、共用模式。
该倡议也向广大高校发出邀请,期待大湾区高校共同打破校际壁垒,构建紧密的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共同体。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冯伟表示,各高校要基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进行分类化改革发展,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筹建增设工业软件专业,其他高校可灵活施策、整合资源,开设相关专业方向知识模块或微专业,并加强与国产软件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响应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省教育厅也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支持更多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工业软件领域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机制。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