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丨中山治水的三重阶段:从浊到清的治理辩证法
发布时间:2025-07-01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这座曾以“广东四小虎”闻名的制造业重镇,在工业化浪潮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一困境,中山市委市政府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打响了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将水污染治理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年千日攻坚,中山正以一场系统性的治水实践,科学治水、源头治水、系统治水、流域治水,不仅实现了从“被点名”到“作样板”的蝶变,更在“黑臭水体不黑不臭”基础上,让中山河涌“水清、生态美、经济活”,将治水攻坚中淬炼出的精气神,转化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动力引擎。

(一)系统治理:六污同治破解复合污染困局

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河里,根源却在岸上。中山的困境曾是无数工业城市的缩影,千余条河涌交错纵横、水网密布,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多源交织,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效果不佳,陷入了“钱花了、效果差”的怪圈。为此,中山围绕以“控源截污”为核心、“四个一体 六污同治”的治水思路,彻底打破部门间的藩篱,推进“厂网一体化”改革,将全市的治水工程收归市属综合统筹。一方面,同步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厂企工业废水、小区雨污分流、农业面源及城市面源共六大污染源治理,形成全链条控污网络。另一方面,科学精准施策,采用“一流域一策”“一河一策”策略,确保河涌治一条成一条。这一系统性改革举措如同水岸上的集成式改革,将城镇建设、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深度捆绑,在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中,实现产业绿色更新与减污协同。

(二)机制创新:多轮驱动筑牢长效治水根基

中山治水的成功源于体制机制的突破性创新,机制创新需以统筹化、智能化、民主化破除行政壁垒。中山通过成立市级治水指挥部,打破“九龙治水”的困局,为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能。一是质量管控革新,将审计端口前移,整治工程乱象,叫停违规转包分包项目,推广“四方举牌验收”“五方联合核查”等模式,健全城乡污水治理长效管控机制,完善水生态环境管理、监测和评价制度,百姓满意才是“金标准”。二是智慧赋能管理,探索“厂、网、河一体化”全要素治水管水机制,深化排水厂网一体化全覆盖运维管养模式,整合管网数据、排污口监控与污水处理厂运行信息,构建智能水网实现精准调度与风险预警。三是全民协同参与,创新“河长+治水”网格制模式,吸纳网格员和市民担任治水监督员,同时将河湖长制考核纳入对市直部门、镇街领导班子考核。这些机制方面的创新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重塑了公众的决心和信心。

(三)水清业兴:生态价值转化的中山实践

治水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还清历史欠账,更是激活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打通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路径。今日中山的河涌畔,已呈现出生态与经济交融的新图景。一是人居环境焕新,端午节岐江河上千舟竞速,房前屋后“四小园”郁郁葱葱,存量农房风貌管控提升项目掀起热潮,全市交出了一份人居环境改善的高分成绩单。二是产业活力迸发,大尖山露营公园发展露营经济,崖口海岸边游客络绎不绝,桂南村旗溪香草生活农场促进研学旅游,南朗大溪河畔的口袋公园成为亲子旅游热点,绿色经济正带来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是水质改善释放的环境容量,为高端产业落地提供了绿色根基,小榄绿金湾环保产业园即是工改空间释放后,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中山的蜕变印证了“治水实为治城”的深层逻辑,当岐江河上重现碧波,当城市主干河涌基本消除劣Ⅴ类,这座曾因水而困的城市,终因水美而兴。

中山正从“治污攻坚”迈向“水美城兴”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场以水为笔的生态答卷,不仅重塑了岭南水乡的灵秀风骨,更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为湾区乃至全国的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标注了“中山坐标”。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教师)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