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街道“防治康”一体化中医药健康集市火热开市,家门口的健康新体验获市民点赞
发布时间:2025-09-14 来源:中山市康复医院

9月13日晚,石岐街道“防治康”一体化中医药健康集市暨世界物理治疗日康复体验活动在兴中广场中央广场热闹开市。

此次活动由中山市康复医院牵头主办,创新打造“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新模式,将义诊咨询、体质辨识、康复体验、文化传承等服务融入市民生活,吸引众多市民积极参与,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康复治疗的独特魅力。

23.jpg

名医“出摊”送服务 市民家门口享健康便利

晚上6时30分,活动刚一开始,中医专家义诊区便排起了长队。“医生,我最近血压偏高,会不会引发中风?”“入秋后总觉得心烦气躁、睡眠不好,该怎么调理?”面对市民关切的健康问题,来自中山市康复医院的多学科名中医及专科团队耐心倾听、细致解答。

此次义诊汇聚了中医内科、康复医学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眼科和预防保健科等多个专业领域的资深医师,为市民提供免费健康咨询和初步诊疗服务。结合秋季气候特点,专家们重点讲解了“秋燥防病”“慢性病调养”“体质辨识与干预”等实用养生知识,积极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理念,帮助市民树立科学的健康管理观念。

“平时去医院挂号难、排队久,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面对面请教专家,还学到了不少日常养生小妙招,这样的活动太贴心了!”市民李女士(化名)在接受咨询后连连称赞。她的心声也道出了许多现场参与者的真实感受——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真正让健康服务触手可及。

21.jpg

“防治康一体化”新模式 打造全周期健康管理

本次活动的核心亮点,在于全面展示中山市康复医院近年来深入推进的“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构建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健康保障网络。

在“健康管理体质辨识区”,一台智能体质辨识仪成为全场焦点。通过面诊、舌诊、脉诊、问诊等综合采集,系统快速生成每位市民专属的“健康画像”,并由专业医师出具个性化养生建议,涵盖饮食调理、运动指导、情志调节等方面,切实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阿姨,您的肩颈劳损可以通过物理治疗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综合改善。”在“现代康复治疗体验区”,不少市民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肩颈放松、姿势矫正、关节活动度训练等项目。

康复中心主任李洪双介绍,在“防治康一体化”过程中,医院始终坚持“预防为先、治疗精准、康复全程”的核心理念,通过早期筛查和健康宣教,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风险;在治疗阶段,融合中医特色技术与现代物理因子疗法,提升疗效、减少复发;康复期则注重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提升,形成闭环管理。

据悉,中山市康复医院已在多个临床科室建立“康复联络机制”,确保患者从住院治疗到出院随访、从医疗机构到社区家庭的康复服务无缝衔接。同时,医院推出的“家庭康复指导计划”通过线上平台为患者提供远程康复训练视频、定期随访和效果追踪服务,真正实现“院内院外一体化”管理,让康复服务延伸至千家万户。

22.jpg

中医药文化“活”起来 趣味互动促传承

除了专业的健康服务,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中药材辨识区和中药香囊DIY体验区,深受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欢迎。在药师的讲解下,市民们近距离观察金银花、陈皮、艾叶等常见中药材,了解其性味归经与功效用途;孩子们则亲手挑选药材,缝制属于自己的芳香避秽香囊,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韵味。

这一系列趣味互动环节,不仅增强了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与兴趣,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一位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表示:“以前孩子对中医没什么概念,今天自己做了香囊,还知道了不同药材的作用,比课本上学得更生动。”

持续推进健康惠民 助力“健康中山”建设

中山市康复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中医药健康集市是医院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防治康一体化”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通过将优质医疗资源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场景,医院搭建起一座连接百姓与专业健康服务的“暖心桥”,让健康服务真正做到“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

未来医院将持续推进“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系列健康行动,进一步推广“中医 + 康复 + 慢病管理”融合服务模式,探索智慧健康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与温度,为“健康中山”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康复力量,助力更多市民实现健康生活。

◆编辑:李靖◆二审:冯嘉扬◆三审:刘捷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