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阳光洒在阜沙镇横迳涌与阳光涌交汇处的百年榕树上。77岁的梁伯和邻居们在树下闲坐,对岸的荷花池秋意正浓。“以前涌边的土路才一米宽,夏天坐在这里能闻到臭味。”梁伯指着河涌说,“现在路宽了,岸绿了,连水闸边都变成了人人喜爱的小公园。”

这条全长2614米的横迳涌,是阜沙村的主干河道,曾经污水直排、违建林立的问题突出。如今,它不仅是市级美丽河湖,更成为阜沙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样本。从“掩鼻而过”到“亲水而居”,横迳涌的蜕变折射出一场重塑水乡肌理的生态革命。
从“臭河涌”转变成“美丽经济带”
沿横迳涌桥而行,一座岭南乡村风格的农家饭庄映入眼帘。小木屋农庄负责人霞姐正忙着招呼客人。“现在每天至少接待百来人,周末得翻台三四次。”她指着玻璃幕墙外的河涌感慨,“两年前这儿还是个废品回收站,污水横流。”

农庄老板梁少文是土生土长的阜沙人。2020年,看到横迳涌水质改善,他果断投资1000亩水面养殖脆肉罗非鱼。“以前用河水养鱼,富营养化严重,鱼容易生病。”梁少文介绍,“现在引入小榄水道活水,配合尾水处理系统,鱼的存活率提高了30%,肉质更紧实。”依托这条生态河,农庄推出的“脆肉罗非鱼”成了招牌菜。
横迳涌的美丽河湖建设是一场“岸上水里同步攻坚”的战役。阜沙镇水务事务中心工作人员付梓璇介绍,通过新建污水管网,实现了对横迳涌沿线污水的统一收集与处理,从源头切断污染;全面清理河道内的沉船与障碍物,有效恢复了河道的自然流态与行洪能力,为水生生态的复苏创造了基础条件;重建横迳水闸,进一步保障了区域防洪排涝安全与水动力循环。“在此基础上,我们同步推进河岸生态修复,沿岸种植了黄金叶、大红花、三角梅、龙船花等观赏花卉超5000平方米,搭配香樟、凤凰木等乔木超500棵,形成了一条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生态廊道,显著提升了河岸的生态功能与景观品质。”付梓璇说。

岸上治理与“百千万工程”紧密结合。“治理前,两岸环境较乱,存在船只乱停靠、乱搭建现象。”阜沙镇阜沙村党委委员陈杰初表示。对此,阜沙村拆除违建30余宗,将原废品站地块改造为百亩稻田景观,引入了初暖稻田咖啡、觅小院等新业态。曾经的垃圾堆变成了网红打卡点,美丽河湖建设引入了新业态,也带动了村集体收入增长。
非遗和河涌一起“复苏”
采访当日,一艘保洁船正缓缓驶过阳光水闸。船上的保洁员熟练地打捞着水面浮叶,波光映照着岸边的三角梅和榕树。“现在每天早晚各巡查一次,发现垃圾立即处理。”陈杰初说,河道变美了,加上“村规民约”的引导,村民正从“旁观者”转变为河道环境的“守护者”。

水清岸绿也打通了文旅融合的脉络。沿横迳涌建成的2.5公里休闲碧道,串联起非遗公园、荷花池、浮虚山公园等景点。“我们计划推出‘水乡一日游’线路,上午体验农艇赛,下午漫步稻田咖啡,晚上品尝脆肉罗非鱼。”陈杰初介绍。

在横迳涌畔的农艇公园,陈列着村内沿用百年的水上交通工具——农艇。市级农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建华说,这种长约3米、靠单人划桨的小艇,是阜沙渔民的传统交通工具。过去因水质恶化,农艇赛一度停办。今年端午期间,阜沙单人农艇赛经央视报道后吸引上万人围观,让这项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为人知。如今,农艇赛已成为横迳涌畔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和旅游亮点。
全镇未达标河涌
治理完成率达90%
横迳涌的成效是阜沙镇美丽河湖建设的缩影,带来的生态红利,正持续向产业、文化、民生等领域显现。通过“工改”模式,沿线低效厂房被拆除,引入了年产值超10亿元的智城汇谷产业园。依托水清岸绿的环境,全镇新注册市场主体上百户。
“全镇67条河涌已全部开展治理,未达标河涌治理完成率达9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阜沙镇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在河涌设置了多个监测点,每周分次采样分析以确保水质。
横迳涌的蜕变,是一场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生动实践。它证明,美丽河湖保护建设不仅是环境工程,更是发展工程和民生工程。通过水岸共治、文旅融合与全民参与,阜沙镇将一条黑臭河涌变成了“会呼吸的生态廊道”,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水乡美景重焕生机。在横迳涌的碧波中,能看到的不只是水生态环境的提升,更是一座城镇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记者 闫莹莹 文波 通讯员 邹丹
◆编辑:吴玉珍◆二审:张耀文◆三审:周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