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晚上七八点钟,中山古镇镇古三村绿榕里小广场周边,总会有一辆垃圾回收车来回走动。与常规垃圾清运车不同,这台垃圾清运车自带音响。只要熟悉的音乐响起,以桂姨为代表村民就会陆续走出家门,将打包好的垃圾放进垃圾清运车中,实现了“垃圾不落地”。
长期以来,垃圾乱扔乱放影响着人居环境卫生,是基层治理一大难题。古三村借鉴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出具有古三特色的“垃圾不落地”“建设建材堆放池”等环境治理模式,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打造出干净、卫生、宜居的乡村环境。
响铃上门收运
垃圾全程不落地
走进古三村,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沿街虽不见桶,却也没有垃圾落地。不远处的小广场上,大榕树上挂着红灯笼,相熟的村民话着家长里短,一派人和景美的新农村景象。
彼时正值下午3点左右,一辆垃圾清运车驶入广场边停靠,车子边走边播放着纯音乐,车上带有“摇铃上门收集垃圾”等字样,不一会就陆续有居民提着垃圾前来。
这种响铃上门收垃圾的形式,从每天清晨6时开始,共分三个阶段,持续至晚上9时。古三村党委书记、村主任梁权结介绍,近几年村里探索“垃圾不落地”基层治理模式,主要配置专用运送车辆及垃圾分类专员,从前端分类“定时投放、定人管理”,到中端收运“定好地点、定好时间”,再到后端处置“定点收集、定责监管”,全程实现垃圾不落地。他笑着说:“大家已形成了习惯,只要音乐响起,就会有人前来,以往‘三分投篮’扔垃圾的情况也很少出现了。”负责绿榕里垃圾清运的姚明军也表示:“村民都非常配合,村内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提升。”
紧挨着绿榕里的是民泰里,穿过民泰里的小巷子,来到一棵大榕树下,树下定点停放着一辆垃圾清运车。古三村绿美办公室副主任莫伟全介绍,居民区涉及面积广,因选址和成本问题,不可能设置太多固定垃圾分类屋。因此,古三村在居民密集的区域,设置了流动垃圾清运车,平时固定停靠,每天专人清理,清除垃圾落地死角。除了以上模式,古三村还设有机动的清洁人员,随时处理地面垃圾或者紧急情况,进一步提升辖区人居环境。
建筑材料有“归宿”
车位过道还于民
古三村内民房众多,村民住房更新改造频繁,拆旧建新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和新旧物料。如何有效管理建筑材料,成为古三村基层治理的必答题。因此,古三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充分考虑了村落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民居分布等因素之后,通过“建设建材堆放池”的模式,让建筑材料有了临时“归宿”,解决了社区管理的痛难点。
建材堆放池位于绿榕里道路一侧,四周被一米左右高的围墙围起来,里面已经放置了石板、塑料管道等建筑物料。“以往,村民修房子的物料在运输和处置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堆放场所,往往随意堆放在路边或空地上,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也给村民出行带来了不便,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梁权结表示,目前堆放池内除了堆放砖块、石、砂建筑物料外,还能容纳水泥、管道等大型建材。日常,村民只需到村委会备案登记,便可在此临时堆放建筑材料,也可以将多余的建筑材料堆放在此,实现余料共享。
记者了解到,建材堆放池在刚开始使用阶段,曾出现物料堆放乱七八糟、少报漏报多拿多占等现象,甚至有村民将生活垃圾混入其中。对此,古三村通过报备管理、专人开门、明确堆放时限、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等措施,实现了建材堆放池精细化管理,让秀美家园长期“颜值在线”。站在堆放池旁,村民桂姨兴奋地说:“建材乱堆乱放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再也不会堵塞村道了,也不再担心被散落的物料绊倒,我们的安全感、幸福感更强了。”
前不久,《2024年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点》正式印发,明确提及要从环境综合整治、风貌管控提升、美丽圩镇建设、县镇村绿化美化四个方面,大抓人居环境建设。中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古三村探索的“垃圾不落地”“建设建材堆放池”环境治理新模式,不仅体现了古镇镇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的创新探索,也为其他镇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推动了基层善治,为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记者 陈雪琴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