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巨变
横栏六沙村村民主动认领小花园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03-29 来源:中山日报


   六沙村全貌。受访者供图

河涌和小桥错落有致,一拨拨村民在家风家训风雨长廊下围坐闲谈,转角可见的“口袋公园”让人幸福感倍增,经过修缮的古桥焕发出新活力……这是3月27日记者走进全国文明村——横栏镇六沙村看到的水乡美景。“村里的改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村正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六沙村村民黄伯说。

近年来,中山持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动文明村镇创建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截至目前,中山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7个、省级文明村镇14个、市级文明村镇111个。

■人居环境好了 村民生活更舒心

在六沙村西一街,再也不见过去路面脏乱、房屋破旧的景象,西一街风貌带经过改造升级后,不仅扮靓了乡村“颜值”,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道路的尽头便是村民罗叔的家。红棕砖块砌成的建筑院墙、米黄色调的房屋外立面,崭新的房屋外貌让人感觉舒适又美观。“以前屋子外面不仅掉漆掉色,还长满了不少青苔,重新喷漆之后,变得好看多了。”作为村中的低保户,罗叔一家以种地和外出务工为生,房屋破旧却因收入微薄无力修缮。

问及老房子换新颜的感受,罗叔激动地说:“环境好了,自己生活也更有盼头了。”说罢,罗叔带领记者来到自家门口的菜园,不同种类的蔬菜在田地里种得满满当当,一角的野甘蓝长势十分喜人,还吸引来一群可爱的采蜜者。“现在住得舒心了,种菜干活也更有劲了,你看田地里的菜长得多好!” 罗叔乐呵呵地说。

六沙村党委委员梁思敏表示,近年来,六沙村深入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围绕水乡特色做文章,包括“一桥一庙”(六沙青龙桥及三圣宫)工程、六沙村标建设工程、六沙风雨长廊建设工程、六沙村委外立面改造工程和党建休闲公园提升工程、西一街风貌带等10多个项目工程,持续改善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文明乡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村民参与共建 助力乡村展新颜

“平时没什么事,就喜欢待在这里浇浇水、施施肥。”刚见到村民梁月儿时,她正在修剪打理自家房屋旁的“小花园”。见到记者上前,她主动开始分享花园里的品种, “这个是长寿花,那个是紫花风铃,还在盛开的是三角梅,这些全都是我种的。”她自豪地说道。

几年前,“小花园”还是村里的一块荒废地,杂草丛生,无人问津。随着口袋公园建设的开展,六沙村里部分边角地、废弃地、闲置的微小空间被利用起来,建设成8个特色 “口袋公园”。“关于这片小花园,村委之前只做了场地清理和增设围栏工作,在地面简单铺设了草坪,如今花香满园,其中都是梁姨付出的心血。”梁思敏告诉记者。

“口袋公园”修建形成规模后,后期管理和维护成为了一大难题。此前,为巩固整治成果,六沙村委以党建引领管理创新和责任落实,将党支部与“口袋公园”一一匹配,明确管理责任,形成了“红色园丁”认养机制。去年以来,为扩大认养活动参与人群,营造好农村“美丽一角”,六沙村为爱好养花的村民们提供一定资金支持,邀请他们主动认领养护房前屋后的“小花园”,梁姨则是其中一员。

“在满足自身爱好的同时,还能美化村内环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浇水除草、培土施肥、收拾落叶花瓣……如今,梁姨运用自身十几年种植花木的经验,每天精心呵护着这片属于自己的 “小天地”。梁思敏表示,通过爱花村民的带头作用,发动了更多村民群众参与认领活动,这不仅美化了乡村人居环境,更激发了群众的主体意识、自治活力,调动了大家参与农村治理的积极性,实现共建、共治、共管。

见习记者 赖彤瑶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