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凌晨3点,中山市三角镇高平工业区内,中山市三美高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美新材”)的车间里早已是机器轰鸣的世界。铜镍共镀生产线的钢带穿梭于电解液槽,显示屏上跳动的参数记录着镀层的形成——这家扎根中山26年的企业,用两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硬核创新,不仅让高端汽车、新能源电池的“关键材料”实现国产化,现今更以每月1000吨的产能、76%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金属复合材料赛道上跑出了“中国速度”。
每一秒都在改写“进口依赖”史
“注意看这卷钢带的光泽,镍层均匀度达到99.8%,这是我们刚下线的铜镍复合带,马上要发往宝马配套厂。”三美新材车间主任在中控室指着实时监控画面介绍,“从7月初到现在,12条生产线没歇过,工人分三班倒,连设备保养都得穿插在换班间隙,就这还欠着捷克、意大利客户300吨货。”

车间尽头的成品区,码放整齐的钢卷上贴着醒目标签“K处理镀镍钢带”。这块曾被日韩企业攥紧的“技术高地”,三美新材用7年攻关啃了下来。“2010年我们刚启动研发时,国外企业连技术参数都不公开,团队带着放大镜研究进口样品,在实验室熬了2000多个日夜。”公司技术负责人回忆,直到2017年与上海宝钢共建联合实验室,才终于突破镀层附着力的核心难题,让国产K处理镀镍钢带的耐腐蚀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而另一项“拳头产品”铜镍钢带的突围更具传奇性。2016年前,国内汽车焊管厂用的铜镍钢带全靠比利时进口,每吨售价不菲还常断供。“当时去欧洲考察,对方车间隔着玻璃都不让靠近。”董事长卢坚武指着正在准备装车发运的产品,“我们带着30多人的研发团队,终于在2019年建成国内首条铜镍共镀生产线。”
用专利筑起“中国防线”
在三美新材的专利墙前,7项发明专利证书格外醒目。其中“单面电镀铜镍复合钢带制备方法”专利,记录着打破垄断的关键一步——通过创新遮蔽技术,让钢带一面镀铜层、一面镀镍层,实现“一面导电、一面防腐”的双重性能,这一突破让产品通过本田、丰田的严苛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进入国际车企供应链的铜镍钢带企业。

三角镇主管工业的梁保朝坦言,三美新材的可贵之处在于“十年磨一剑”的坚守:2010年启动K处理镀镍研究,2016年攻坚铜镍钢带,2020年批量生产,每一步都踩着技术攻关的节点。如今,其镀铜钢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TI公司、美国库博等国际巨头成了稳定客户;铜镍钢带更以76%的国内市场份额,把比利时企业的进口占比从100%压减至24%。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产学研协同的深度发力。公司与国内高等学府共建材料检测中心,联合某航空大学优化电镀工艺,引入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我们一条生产线投入三四千万元,3条线下来光设备就砸了1.5亿元,但自动化率提升到90%,一条线从3人减到2人,用人成本降了30%。”卢坚武指着智能车间的数据流,“现在每月1000多吨复合材料产量,200多员工就能撑起来,靠的就是技术密度。”
从“填补空白”到“定义标准”
走进三美新材正在建设的43亩新厂区,这里将实现从金属基材到汽车流体管模块的全流程生产,把交货周期从15天压缩至7天。“我们不仅要做材料供应商,还要做技术方案解决者。”卢坚武透露,新产线将瞄准低空经济、航空电子等新领域,目前研发5年的AI材料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

市场的热度印证着这份底气。数据显示,其双金属镀层精密铜镍复合钢带2023年国内市场占有率76%,按7.3%的年复合增长率,2024年将达81.55%;镀镍钢板更有望在2030年占据全球17.64%的市场份额。2025年上半年虽受外部环境影响,产量仍同比增长8%,下半年预计增速达17%,特斯拉、宝马、奔驰等车企的订单已排至年底。
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到车间里的24小时轰鸣,三美新材用26年的深耕证明:真正的创新,从来都是在别人止步的地方,多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既是填补空白的密码,更是中国材料产业突围的缩影。
记者 柯颂 通讯员 黄清霞
◆编辑:李靖◆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