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并大田、多棚合一,大涌镇约3000亩土地实现了“统租统管”
发布时间:2025-07-02 来源:中山+

一片翠绿的稻田铺展开来,饱满的稻穗带着水珠,在微风中轻晃。大约一个星期后,起凤环社区这片380亩的稻田将迎来“统租统管”改革后的首次丰收,而毗邻安堂社区的700多亩鱼塘也正值晒塘,今年将投放“统租统管”后的首批鱼苗。

起凤环社区连片稻田将迎来“统租统管”后的首次丰收。记者 陈雪琴 摄

7月1日,大涌镇农业农村局局长曹浩林指着连片稻田介绍,今年以来大涌镇通过“小田并大田、多棚合一”的系统性整治,已实现约3000亩土地“统租统管”。通过土地合并发包、连片开发新模式,不仅破解了碎片化管理难题,更为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筑牢了根基。

“小散乱”农用地成发展拦路虎

“以前哪里有这么规整,水稻和蔬菜混种在一起,田里到处是乱七八糟的窝棚。”起凤环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作程指着眼前的连片稻田回忆道。原本380亩农用地由几位代耕农承包,但是经过他们层层发包后,整片农用地被再次分租给20多位农户。每位户种植类型也不统一,加上长期从事农业种植,他们逐步拖家带口前来“安营扎寨”,在田间搭起的窝棚杂乱无章,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整体人居环境破败不堪。

另一边,安堂社区草嘴围附近鱼塘也曾是“脏乱差”的典型代表。过去,这片517亩的连片鱼塘上,分布着30多位散养户,甚至有养殖户不仅在塘池边乱搭乱建鸡鸭棚,还通过拉潲水喂禽、焚烧布碎等方式降低成本。黑臭的污水泛着泡沫,周边厂区投诉不断。“那时候水都是黑的,人还没走近就能闻到臭味。”安堂社区党委书记林伟航说,散户搭建的50多个窝棚沿塘分布,电线乱拉、垃圾遍地,俨然成了环境治理的“死角”。

“统租统管”之前,鱼塘边杂物较多。通讯员 黄婉媛 供图

“土地被层层分租后,经营分散、管理失控,田间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曹浩林指出,这种碎片化经营模式会出现多种问题,如:窝棚违建与污染问题反复反弹,整治难度极大;分散地块更让优质农业项目难以落地,直接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也让乡村风貌提升陷入困局。

“统租统管”破解农用地碎片化难题

“过去散户层层分包就像一团乱麻,现在通过统一收储、规范发包,终于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曹浩林介绍,为破解农业发展瓶颈,2024年底,随着部分农用地合同到期,大涌镇抓住有利时机,以“小田并大田、多棚合一”为抓手,全面推行“统租统管”模式,实现了农用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安堂社区、起凤环社区、旗南村已有10宗土地共计约3000亩实现“统租统管”,300多个老旧窝棚也被彻底拆除,昔日“脏乱差”的田间死角蜕变为标准化农业示范区。

起凤环连片的稻田。通讯员 黄婉媛 供图

现如今,起凤环社区380亩稻田由两位种植大户实施集约化管理,标准化育苗、无人机植保等技术的应用,能让稻田实现稳产高产。而另一边的安堂社区草嘴围附近的517亩鱼塘,已经陆续进入翻塘、晒塘阶段。林伟航介绍,实现“统租统管”后,安堂社区将西围202亩鱼塘及第三丘、七顷、草嘴围517亩鱼塘两个片区,通过“现场考察+民主决议”方式,引入了一位供港澳脆肉养殖大户。

“统租统管”之后,鱼塘井然有序。通讯员 黄婉媛 供图

“养殖户计划投入400万元,对700多亩鱼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包括围蔽设施建设、沟渠排洪系统升级、电网改造及泵站安装等,甚至还计划配备备用发电站以应对停电风险,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安堂社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标杆。”林伟航坦言,若缺乏连片“统租统管”的土地整合基础,根本无法吸引养殖大户开展规模化养殖。他预估该项目投产后,两个片区的村集体租金将较此前提升10%左右。

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化土地要素保障,破解产业发展用地难题意义重大。大涌镇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对接大型农户,还是引入社会资本,尽管实施主体不同,但“统租统管”均以“连片开发、规范管理”为导向,不仅解决了农用地碎片化问题,也成为推动乡村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抓手。

记者 陈雪琴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