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一早,板芙镇板芙社区联城花园内,居民李金瑶再次来到小区电力设备改造现场,向工程师们询问施工进展。今年10月,中山首个由村(社区)委员会作为责任主体承接辖区无主小区,开展电力设备资产移交的工作在板芙镇正式拉开帷幕。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惠及8个老旧小区、3000多户居民,预计今年内,全镇14个老旧小区的约7000户居民都将告别用电困扰,用上“安心电”。
党建引领破局,直面老旧小区用电难题
“居民电表前端的供电主线、变压器这些设备,要是没依法移交给供电部门,产权就不属于我们,想拆换、升级都没权限,用电问题自然就卡在这里了。”在联城花园改造现场,板芙供电分局工程师阮俊贤指着正在更换的电缆解释道,这些建成于几十年前的老旧小区,大多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产权人难以找齐,导致当初开发商配置的电力设备,从竣工那天起就没能完成正规移交。往后,供电设备容量不足、日渐老化,居民想升级却也只能干着急。
几十年过去,居民生活里的电器越来越多,供电矛盾也愈发突出。“以前家里就一两台小电器,供电还能凑合用;现在每家几台空调,盛夏夜里一起开,说跳闸就跳闸;下雨天电线老化漏电,照样停;冬天添了大功率取暖器,更是三天两头断电……”回忆起过往的用电闹心事,李金瑶有说不完的话。

联城花园的事情并非个例,而是板芙老旧小区的共性问题,普遍存在“无法移交,无法升级”用电困局。阮俊贤表示,产权主体不全、部分建筑文件不合规,让设备移交卡了壳。几十年的使用又让设备陷入无主运维、无序管理、无人对接、无法扩容的“四无”状态,“用上稳定电”成了居民最迫切的期盼。
民生难题,如何破局?于是,从2025年初起,板芙镇活用党建引领工作法,逐步找到那把合适的解题“钥匙”。
“当时镇委党建办直接牵头,拉着供电分局、社区居委会一起反复走访调研,把每个小区的情况摸透,再一步步细化工作。”板芙镇委党建办负责人李月莪回忆,之后几个月,各单位的党员组成攻坚队,扎进每个老旧小区,找熟悉当年情况的热心业主聊,翻找尘封的档案,挨家挨户征询意见、宣传政策,忙了大半年,才把盘根错节的历史遗留问题理清楚,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
社区当“临时业主”,依法依规推进设备移交
“我们联合供电分局制定了专门的联动工作机制,核心就是让社区当‘临时业主’,帮业权有缺陷的小区搭起桥,让设备移交能依法推进,最终保障居民用电安全。”板芙社区党总支书记黄锦文介绍,这套《党建引领,保障民生用电安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闭环流程,先由社区宣传政策、摸清民意,征得小区专有部分面积过半数业主同意后,供电部门整理材料、制定改造方案,再经第三方评估,最后由业主和供电部门签署无偿移交协议,供电部门进场改造、保障用电。
在事项操作的整个流程中,靠着板芙党建部门牵线,党员干部上门服务,把党建、城建、社区、供电等部门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之前审批资料不齐、移交没主体这些堵点,一下子就通了。”板芙供电分局总经理梁挺说,这虽然是中山首个由村(社区)委员会作为责任主体承接辖区无主小区,开展电力设备资产移交的工作,看着复杂,但只要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大家就会支持。

作为扎根社区的党员,林良澍对入户沟通的过程印象深刻:“我们在联城花园、金芙花园这些小区划了网格,党员分片负责。白天居民上班碰不到,就晚上去;有的业主有顾虑,就掰开揉碎了讲,算清楚现在跳闸的麻烦,讲明白改造后长远的好处,慢慢就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正是靠着这样细致的工作,今年10月以来,板芙镇已有8个老旧小区完成电力设备移交,3000多户居民率先用上了改造后的“安心电”。“你看现在换的电缆,比以前粗多了,就算家里电器全打开也扛得住。变压器要是不够用,就‘小换大’,相当于建个更大的‘蓄水池’,用电高峰也不怕断。”黄锦文指着改造后的设备介绍。
按照计划,2025年内,板芙14个老旧小区将全部完成移交,约7000户居民将彻底告别“跳闸电”。黄锦文还透露,接下来社区计划和供电部门联手打造“网格联合服务”,想再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把民生服务做细、做优,让居民不仅用上安心电,还能享受到更长久的好服务。
记者 陈雪琴 通讯员 黎燕爱 胡跃璇 范展颢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