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特聘人才李玲:奔赴湾区扎根中山 用心用情讲好故事
发布时间:2025-10-29 来源:安居中山

李玲,现任广东声屏传媒纪录片中心导演(主任记者),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山英才计划”特聘人才。主持创作并完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纪录片精品项目2部(《丰碑》《十年·巨变》),主持并完成中宣部重点项目1部(《新疆大地》)。作品四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多次担任省级重点项目总导演。

两年前,李玲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承蒙抬爱,何其有幸”的感恩,奔赴湾区,扎根中山。如今,她不仅在这里安家立业,更以镜头为媒,将一个个动人的“中山故事”推上全国舞台,成为中山汇聚人才、成就人才的生动注脚。

为一份信任,奔赴一座城

很多人问她,为什么选择中山?李玲坦言,最直接的动力源于中山求贤若渴的诚意。在2022年首批“中山英才计划”评定中,她被评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B档特聘人才。这份沉甸甸的认可,让她毅然选择了这座陌生的岭南水乡。

作为一名记者,李玲将目光投向了中山这片热土上的人和事。她来中山后拍摄的第一个人物,是“大国工匠”王冰。王冰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从备受质疑的工科女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的故事,像一束光,照亮李玲初来时的迷茫。李玲用心记录王冰的点滴,精心制作的节目在多家平台播出,反响热烈,不仅入围广东省优秀网络视听作品,还荣获第30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微纪录好作品奖。

这次尝试,让她深刻感受到“中山,有讲不完的生动故事”。她开始真正与这座城市深度链接,归属感悄然而生。2024年,她主创完成的三部作品连续三个季度获评广东省优秀网络视听作品。专业上的持续突破,让她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让中山故事,走向更远的天地

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李玲致力于让中山故事走上更高平台。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迎来通车时刻。她提前对接央视《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栏目,积极配合完成报道。

交流中,她主动向央视记者介绍了中山“工改”的动人历程与成效,成功吸引央视关注。此后,她利用个人休息时间,采编完成了专题片《中山工改:一子落 满盘活》,于当年9月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期间,她还主动邀请央视栏目组前往中山进行实地采访,并深度参与了《新闻调查》栏目之《深中通道通车之后》的全程工作。该片长达45分钟,全部聚焦于中山的发展,节目播出后24小时内,仅在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量就超300万。

随后,她又将目光投向中山的“治水”,在市委宣传部的部署和指导下,她与团队主动出击、全力争取,最终推动中山治水成效相继在央视《东方时空》《新闻联播》亮相,此外,她还积极配合央视,协同完成了《焦点访谈》栏目《一盘棋落子 水乡入画来》长达数月的补充采制工作。

如今,李玲带领的工作室已完成签约近五百万元,为正在适应市场的中山纪录片团队,探索出一个可行的新方向。来中山两年多,她常感叹这里人才济济,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步伐。她尤其感谢组织的关怀与支持,“每当我遇到困难、迷茫无助时,组织永远是我的坚强后盾。”

深中通道,是连接珠江口两岸的物理之桥;而李玲搭建的,则是让中山故事通往世界的沟通之桥。正是这一批批如她般优秀的讲述者,让中山故事远播四方,吸引海内外人才奔流汇聚,共建美丽中山。

◆编辑:吴玉珍◆二审:张耀文◆三审:周亚平

文盾校对——用科技,守文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