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名学生向记者介绍"聪明的护童汽车装置"。记者赵学民摄
商报讯 几个月前,一则小童被遗留车内活活闷死的新闻刺激了石岐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钟浩凯。随后,他找来六年级的师兄黄俊峰、五年级同学吴艳冰,利用红外线传感器、测温器完成一项汽车护童科技设备模型,该设计成果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利用红外线传感器等设计车内护童装置
在石岐中心小学的科学实践课室里,钟浩凯、黄俊峰、吴艳冰三人将测温器、传感器、喇叭、灯光等分别接上电源,设计模型的各种仪器开始闪灯启动。三位同学也开始娓娓道来,向记者介绍“聪明的护童汽车装置”的工作原理。
在这个护童设计模型中,使用红外线探测技术的人体感应器首先“打头阵”。一旦汽车上锁,一个鼠标外形的传感器会放射出红外线,红外线一旦探测到车内存在生命体,就会传达命令到测温器盒子,测温器会立即测量车内的实时温度。一旦实时温度超过30℃,自动声光报警装置会亮灯,发声提醒路人,空调也会自动打开。
这套系统中最关键的是电讯通知系统。车内温度超标后,电讯通知系统会自动拨打车主预留的手机号码,通过预设语音提示求救。如果优先设定的手机号码无人接听,系统会转拨110,通过信号定位,告知民警被困儿童的具体位置。
黄俊峰说,目前“聪明的护童汽车装置” 尚处模型阶段,下一步将着重微缩处理,将设备整合到一块集成电路上,让创意变为现实。
他们都是关心时事的“科普控”
几个小伙伴是怎么聚在一起,完成这项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作品呢?原来,在学校科学实践课老师的引导下,钟浩凯找到了熟悉红外线原理的黄俊峰,两人共同构想了装置的基本技术。随后,吴艳冰为报警系统提出意见,口才出色的她还担任了项目主讲人。三位小伙伴通力合作,让作品获得普遍认可。
在记者眼里,三人各有所长,但他们都关注时事和热爱科学。钟浩凯一直有读报看新闻的习惯,而黄俊峰、吴艳冰也经常看新闻,在以时事为出发点寻找创新灵感。“我们家里都订了《中山商报》,阅读推动我们创作。”三个孩子笑着说。
其次,“科普控”是三个孩子的共同属性。黄俊峰是个现实版“小宏”,他喜欢鼓捣“小玩意”,在网上自学科普知识,用小材料制作简易的小模型。钟浩凯则是个科学博物馆常客,他在妈妈的引导下爱上科学。吴艳冰的房间半边墙则被科普书籍“占领”。
老师引导学生创意点子“孵化”
三个孩子有了创意灵感,设计作品时也少不了老师的指引。黄俊峰说,指导老师熊维聪连接设计关键部分的环节中,给出了关键的指引。
熊维聪表示,近年来,学校每年会举行校园科技节,向全校学生征集科技创意“金点子”,他们从学生的点子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通过指导和督促,引导学生将想法变为实践。“碰到执行力强的孩子,我们会随时关注他们的实施进度,在他们困惑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熊维聪说。
事实上,熊维聪引导孩子们制作科学创新项目并非头一回,去年,钟浩凯、黄俊峰、吴艳冰三人曾针对下穿隧道“淹没途人”的新闻,制作了一个“聪明的安全喷泉系统排水安全隧道”设计,该设计获得当年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