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山唯一中型水库,长江水库以36.4平方公里集水面积、5151.53万立方米库容,托起中心城区、火炬开发区20万人的“生命水缸”。如今,这片中山市最大的战略水源地,从“生命水缸”蜕变为“生态会客厅”,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2025年7月,长江水库入选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全国“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典范。

“长江水库水质从2023年的地表水II类提升至地表水Ⅰ类标准,并长期稳定保持优良水平,成为大湾区首屈一指的优质饮用水水源地。”7月19日上午,中山市水库水电工程管理中心主任何明正带队在长江水库库区内开展巡查,对于水库水质的提升,他表示这得益于中山市对长江水库持续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

作为中山市独一无二的中型水库,长江水库是中山市战略性应急备用水源,肩负着抗咸保供、调蓄洪峰的双重重任。然而,受历史遗留问题和经济高速发展双重影响,长江水库也曾面临水资源相对短缺、供水保障承压、一级保护区违规建设、养殖面源污染、保护区人为干扰等多重挑战。因此,中山以“雷霆拆违+绣花管护”双轨并进,对长江水库展开了全面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行动。
目前,长江水库作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及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根据相关规定要求严禁进入。何明介绍,“现在库区每天都有固定的人力巡查,我们也会引入无人机巡库,达到‘5+2’‘白+黑’的巡查模式,对非法进入我们水源保护区的人员进行劝离,也会联合东区街道、市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对于周边整个林业、水事进行管理,着重对库区水质进行保护。”正是这样的一系列举措,换来了长江水库水质的持续优良向好。
随着库区供水保障增强,2024年冬季咸潮期间,长江水库实现了城市供水“零断供”,建成了“一轴两翼、环网相连”多水源安全供水格局,显著增强了全市供水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何明充满信心地表示,“到2035年,长江水库将成为中山全市战略备用水源的重要支点,作为全市抗旱、抗咸、应急备用用水的重要支撑。”
实现经济和生态和谐共生
依托于长江水库丰富的生态资源,中山市以高标准打造了环五桂山的“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示范带。目前,在长江水库周边,已经建设了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这些产业园不仅促进了环境保护,还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作为长江水库周围的产业园,我们园区主要引入健康产业,并且严格按照环保和周边的配套要求,为的是打造一个绿色健康的产业园。”中山市乐儿健康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朱晨光介绍,项目于2019年6月入驻库区周边的长江村,总占地面积约为60亩,是一个集休闲运动、医疗康养、餐饮住宿、学前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目前已吸引十余户商家进驻,高峰期日均接待5000人左右,周一至周五日均接待都在3000人以上。
“依赖于深中通道的开通和周边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酒店经常有深圳、香港、澳门的游客,节假日基本满房。”安绨特色民宿负责人肖诺表示。长江水库不可多得的生态资源和周边秀美的自然风光,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享受到宁静舒适的自然环境,还能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长江水库的生态美景,也为市民带来了福祉。库区下游排洪渠经过精心打造,碧波荡漾的水面和沿岸的口袋公园、香山书房以及湿地观鸟台等设施巧妙地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了一个“500米见绿、1公里亲水”的绿美休闲网络。每到周末,这里的日均客流已经突破了1.2万人次,绿美碧道不仅焕发了城市的新活力,更生动地演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记者 闫莹莹 通讯员 邹丹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