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怡
当下正处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渗透于社会的许多角落,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多元化、自身文化认同感偏低、信仰缺失等消极现象。为信仰缺失者补足精神之钙,“健康菜品”和“精神食粮”的持续供给是一件尤为紧迫的要事。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材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这个生动而又深刻的比喻启示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如何选好食材,怎么放盐,烹饪出健康菜品,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亟待思考和提升的一项技能。
纯净的思政教育资源是优质的食材
食材的挑选要注重品质,优质的食材能给学生补充营养,强筋壮骨,因此食材必须是成分纯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政课教师作为一名优秀的“烹饪师”,不仅要选好材,还要善于就地取材。本土的党史资源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是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在地方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理论和宝贵经验。本土党史资源与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政课在内容上契合、在价值向度上保持一致,是首选的优质食材。关注和深挖党史资源中的思政元素,有利于整合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和说服力。
中山市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的中心地带,与九大城市两个特别行政区相邻,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丰厚,是中西文化的结合点和交汇地。中山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近代以来,中山是中国共产党活动最早、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早在1925年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山建立了地方组织,开始党领导人民的革命事业,涌现出一大批以杨殷为代表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先烈,留下了珠江纵队、抗日义勇大队等足迹,遗存了一百多个革命遗址,蕴含丰富的本土党史资源。
拿捏有度 调出思政“盐味”
一方面,选盐要讲究。市场上的盐品琳琅满目,思政之盐不能是工业盐,更不能是劣质盐,而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品盐。思政课教师必须选用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分的精品盐,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保青年学生和新时代同向同行。另一方面,放盐讲究度。炒菜放盐,盐放多会咸,盐放少会淡,放盐的量需要把握好“度”,只有咸淡适宜才能为菜肴增色添香,赢得“食客”青睐。目前,思政课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重政治化,显然是“盐”放多了,一味“满堂灌”,照本宣科,不仅不利于吸收,还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不适;一种是弱政治化,典型的盐放少了。少数教师为迎合学生,片面追求学生高分评教,将思政课堂变为哗众取宠的娱乐化现场,导致育人工程搭建无效。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思维和方式需要进行革新,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因人而异地适量“放盐”,调出思政的“盐味”。
创新教学形式 讲出真理之味
守好渠,种好田。将中山红色基因有机植入思政课堂,用生动的党史故事、鲜活的党史人物,阐述党的百年历程的经验启示和历史规律,从学理上讲准讲透思想脉络、理论传承和历史逻辑,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加深思政课的思想深度和理论力度。用真理感召学生,用情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不断筑牢信仰力量,面对诋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言行要敢于亮剑,自觉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迷障。
激活红色新引擎,构建课下育人新范式。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重视和利用好本土党史资源,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或红色遗址等开展沉浸式体验学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亲身触摸历史,感悟红色精神的核心要义,激发红色信仰;深挖本土党史资源的思政元素,开展“读红,观红,唱红、传红”系列校园活动,让红色渲染整个校园,擦亮校园红色育人底色;实践育人,用思政小课堂撬动社会大课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学习调研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互联网+”青年红色逐梦之旅赛道等项目,在实践的探索中,深化理论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责任与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作为思政大餐的“烹饪师”,要掌好手中的勺,多渠道,多方式将盐和食材更好地交融一起,满足学生的“味蕾”,推动学生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在实践中真正实现“教化—内化—外化”的有效转换,引领新时代青年学生将远大抱负落实为实际行动,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汇聚成新时代强国之梦的建设力量。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有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作为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使命的思政课教师如何溶盐于食材,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是一个永恒思考和探索的任务。在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要选好思政之材,用好思政之盐,在实践的过程中沿用好办法,革新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溶盐于食材,多元化烹饪出有盐有味的思政课,将思政课讲出真感情,讲出真理的味道,让思政课更鲜活,直抵人心。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