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市举行救助管理“开放日”活动
今年以来帮助11名流浪人员成功寻亲
发布时间:2023-06-20 来源:中山日报

繁华的中山万家灯火,而城市的街头巷尾、隐匿的角落,却有一些人“无家可归”“有家不归”,他们是流浪乞讨者、临时遇困者和困境中的孩子。他们的安危冷暖牵动着市民的心。6月19日上午,中山市救助管理站举办以“科技赋能筑大爱,温情救助守初心”为主题的第十一个全国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开放日”活动。市镇(街)民政工作人员、特邀监督员、热心市民和媒体记者共55人参观了中山流浪者的临时之家。

■温情救助撑起流浪者之家

上午9时30分,位于东区街道的中山市救助管理站内一片欢声笑语,在站的6名滞留受助人员在社工主持下开展小组活动。

本次活动分站内体验和站外宣传两部分。站内体验方面,参与活动人员观看了市救助管理站宣传片,听取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我市救助管理工作情况,观摩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区域设置,并受邀体验救助流程和街头劝导流动救助活动。主办方还在公园人流密集处摆摊开展站外宣传。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们寻找家人,重归家庭怀抱是我们的初心。一些流浪乞讨人员因年老、患有精神疾病或其他个人原因,他们的身份信息有限,致使我们暂时无法帮助他们回家。这时我们要耐心做工作,帮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对家庭的向往。”市救助站业务股股长何伟兴从事救助工作超过17年,他说,近年来,科技的手段越来越发达,通过“互联网救助寻亲”“短视频寻亲”“志愿者微信群寻亲”,同时运用“人脸识别”“DNA对比”等新技术,大大提升了寻亲成功率。“有的救助对象,上午在网上发布了信息,下午就有亲人找上门。”

帮助他们回家前,中山市救助管理站就成了他们温馨的临时之家。这里除了管饱管暖,驻站社工还会组织爱心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他们心扉。何伟兴说,上周离开的一名谢姓中年男子从17岁开始离家出走,辗转多地,曾两次入狱。出狱后,他找不到其亲人。石岐街道司法所将其转介到中山市救助管理站。在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社工的帮助下,他慢慢打开了封闭的心,向工作人员说出了自己的过往。如今已经回到老家赣州展开新生活。

中山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截至6月18日),该站共救助602人次(站内救助468人次、站外救助134人次),其中无名氏人员寻亲成功11人。

■流动救助传递社会关爱

除了自愿到中山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市民,还有一部分流浪人员不愿意进站接受帮助。他们流浪在街头巷尾、桥底涵洞,四处为家。为了保障他们基本生存权利,中山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每周都定期开展流动救助活动。10时许,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蓝波湾小区附近的桥底,探望两名“定居”在桥底的流浪人员。

一名中年流浪男子告诉记者,到中山前,他骑着单车辗转多个城市,喜欢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自己通过捡破烂和钓鱼能解决基本温饱,不需要进站接受救助。言谈中他不愿意提起更多家庭信息。

“这样的流浪者全市还有几十人。他们有的是外出打工,失业后不想回家;有的是生活感情受挫;有的是多年的乞讨者,大部分都不愿意进站。”中山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杨伟鑫说,针对这部分流浪者,他们常年结合“寒冬送温暖”“夏日送清凉”等专项行动开展流动救助,宣传救助政策,劝导流浪露宿人员入站救助,发放救助物资,保障恶劣天气下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生命健康安全。

今年以来,流动救助已出动56车次,联合公安部门或镇街力量一同救助14次,劝导救助122人次(成功劝导入站6人次),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救助工作需要全体市民的支持,中山市救助管理站呼吁市民,如发现街上有流浪乞讨人员,可以联系110或者致电市救助管理站(24小时值班电话88201184)。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给予帮助。

记者 徐钧钻 通讯员 钟民轩

◆编辑:龙慧◆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