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家庭暴力行为有哪些?
1.言语暴力。恐吓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人身安全的行为;经常性的贬低、侮辱、辱骂。
2.身体暴力。殴打、残害、捆绑、冻饿等伤害行为;禁闭等限制人身自由行为;因为犯错而进行体罚。
3.冷暴力。跟踪、骚扰、经常性谩骂、诽谤、散布隐私等精神侵害行为;对于孩子的事情采取不关心及冷漠的态度等损害精神的行为。
如何预防家庭暴力?
(一)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做?
1.识别家庭暴力。了解家庭暴力情形,如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忽视虐待等。注意不能将父母对自己正常教育和训诫一概视为家庭暴力。
2.远离家暴主体。如果遭遇了家庭暴力,未成年人的力量弱小,应当积极借助其他亲人、老师、社区工作者的帮助。及时远离施暴者,也可拨打110求助,有效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禁止施暴者靠近。如果情节严重,可申请更换监护人,如由其他亲属或国家监护。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赋予的权利。避免激化矛盾,在安全情况下与父母沟通。如果无法在家居住,可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申请临时庇护。
(二)父母如何避免成为施暴者?
1.科学教育孩子。避免打骂、羞辱、长期忽视等错误方式教育孩子。充分允许孩子表达诉求,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用沟通代替惩罚。如果自己情绪失控,先冷静几分钟,避免冲动施暴。
2.明确法律界限。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法规,认识法律边界,明白即使是父母,对孩子实施家暴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
3.寻求外部支持。如果发现自己难以控制情绪,可寻求社区或专业机构开展心理咨询。积极参加妇联、公益组织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如果压力过大,可向亲友寻求帮助。
◆编辑:李靖◆二审:张耀文◆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