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
1.情绪稳定:能适当表达情绪,不过分压抑或暴躁。
2.人际关系和谐:能与家人、朋友正常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3.适应能力强:能应对学习、生活中的一般压力,积极解决问题。
4.自我认知清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合理的自信心。
5.行为符合年龄:无明显异常行为(如过度退缩或攻击性)。
常见心理问题预警
1.情绪异常:长期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易怒烦躁,无故哭泣或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比如,原本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征兆。
2.行为异常: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早醒;饮食失调,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逃课、打架等违纪行为。
3.身体不适:反复诉说头痛、胃痛、肌肉酸痛等身体症状,但经医学检查却无器质性病变,这可能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表现。
4.社交障碍:在与同伴相处时,部分孩子会遭遇被孤立、排挤的困境,或是难以融入集体活动,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的性格。
家长可以怎么做?
1.多倾听,少批评: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尊重,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倾听孩子的心声,每天花10分钟耐心听孩子说话,不轻易否定。
2.营造温暖家庭环境:避免家庭暴力、冷暴力,让孩子感到被爱。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苛责,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榜样。
3.关注变化:发现异常行为(如突然沉默、成绩骤降)及时沟通。
4.鼓励社交与运动:支持孩子交朋友,培养兴趣爱好。
5.教授应对挫折技巧: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看待挫折,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教会他们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如合理宣泄情绪、调整目标、寻求他人帮助等,增强心理韧性。
6.必要时求助:如问题严重,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机构。
孩子可以怎么做?
1.学会表达情绪:写日记、画画、找信任的人倾诉。
2.合理放松:运动、听音乐、深呼吸缓解压力。
3.不孤立自己:遇到困难时主动求助,别憋在心里。
4.正确看待挫折:失败是暂时的,每个人都会遇到。
5.远离不良习惯:不沉迷网络、不尝试烟酒毒品等有害行为。
心理援助
全国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热线:12355(24小时)
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24小时)
中山市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资源:微信公众号“中山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编辑:李靖◆二审:张耀文◆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