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青春力量让中山非遗更“出圈”
发布时间:2025-02-05 来源:香山少年报

非遗古老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在今年春节期间中山举办的系列非遗活动里,不少年轻传承人的身影忙碌其中。这些新生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秉持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的精神,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注入青春活力。他们,正努力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舞出醉龙“街舞范”

源于西区街道长洲村的醉龙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源于宋代,是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融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表演者“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所到之处酒香弥漫。

1991年出生的黄杜全,对醉龙有着深厚的感情。8岁那年,他就跟着爷爷黄焯根学习舞醉龙。从10岁开始,黄杜全每年都参与慈善万人行的醉龙表演,从未间断。

黄杜全(前)带领孩子们学习醉龙舞。受访者供图

起初练习蹲马,黄杜全一蹲就是15分钟,一天下来,腰酸腿痛。他曾心生退意,然而爷爷告诉他,扎实的武术功底是练好醉龙的基础,扎稳马步则是第一步。

于是,黄杜全克服困难,坚持练习,逐渐掌握了马步技巧。之后,爷爷又传授他“翻天覆地”招式。这一招式不仅要求腰法灵活,还需呈现醉态,相较于其他招数,难度颇高。“要想完美呈现,绝非短时间能够实现。”为此,黄杜全在训练中增加了拳脚功夫与肌肉训练,还通过长跑锻炼耐力。

18岁时,黄杜全已掌握不少招式套路。作为下一代传承人,他也在思索醉龙舞的创新之道。经过与父亲、祖辈多次研讨,他们开始探索融入当下流行的街舞元素,改良部分较为陈旧套路,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办麒麟舞公益培训班

大年初一,三角镇三角村的村民们都会翘首以盼麒麟醒狮起舞,在一片欢腾中迎春接福、共庆佳节。随着喧闹的锣鼓响起,省级非遗三角麒麟舞闪亮登场。绣满“鳞片”的麒麟头闪闪发光,不断变换的舞蹈动作将神兽麒麟的种种形态生动呈现,尽显麒麟的吉祥威仪。

“三角麒麟舞起源于清代,是三角镇一种岁时风俗和民间舞蹈,每逢重要节庆仪式,我们都会舞麒麟庆贺。”三角麒麟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锦辉介绍道。

叶锦辉是一名“95后”,15岁时正式与三角麒麟舞结缘。在吴义芳师父的指导下,他逐步掌握了麒麟舞的传统套路,包括麒麟出洞、见面礼、采地青、采蟹青、四门堂、舔身、打瞌睡、麒麟腾跃等。

叶锦辉(左)与前辈赖就芳切磋三角麒麟舞技艺。受访者供图

此后,叶锦辉经常跟随师父在省市大型活动中大展身手,以精彩的演绎推广三角麒麟舞。师父去世后,叶锦辉主动接过传承的担子。自2016年起,他开始协助三麒麟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赖就芳,带领三角麒麟舞队参加中山慈善万人行民间艺术巡游,并带队到东莞、番禺等地参加广东省青年麒麟舞邀请赛,斩获多个奖项。

近年来,叶锦辉还和赖就芳携手,在村中办起了三角青少年麒麟舞传承培训班。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毫无保留地向青少年学生传授三角麒麟舞相关技艺,尽全力培育传承新力量。

借力新媒体弘扬剪纸文化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小榄民间剪纸至今已跨越800多个春秋,是中山市级非遗项目。今年23岁的钟艺城,出生于有着200多年传承历史的剪纸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下,对剪纸情有独钟。

钟艺城(右二)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我四五岁时,常看到父亲和奶奶一同剪福字窗花,心里觉得剪纸很奇妙,后来就主动提出要学。”起初,钟艺城好动调皮,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剪纸。但随着作品难度的提升,艺城发现个中充满挑战,耐心也逐渐培养了起来。

如今,钟艺城已熟练掌握各类传统剪刻技法。他深知,“接过剪纸传承的接力棒,不仅肩负着家族传承的重任,更有弘扬非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因此,在不断精进技艺的同时,他还热心于小榄民间剪纸的传承和弘扬,常和父亲一起到中山各镇街、各单位开展剪纸公益培训活动。

钟艺城设计的蛇年“福”字剪纸作品。受访者供图

“新媒体平台是推广剪纸的绝佳阵地。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这个平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如今从事新媒体行业的钟艺城,还借力新媒体传播剪纸文化。他帮父亲开通了视频号“剪现人生”,发布了不少精美的剪纸短视频。

在钟艺城看来,剪纸不只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还能应用到服饰、环保袋、水杯等周边产品上。“我们要用贴合年轻人的方式,让剪纸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将其发扬光大。”


编辑 余晓霖  二审 陈彦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