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与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科学教育正日益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东区柏苑中心小学,浓厚的科学氛围扑面而来:课堂上,孩子们专注地观察实验现象;课间和社团活动中,他们踊跃参与,展现出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与强烈好奇心。
近年来,东区柏苑中心小学持续探索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师资培养、构建特色课程、推进信息科技教育以及开展品牌活动,真正让科学融入课堂与生活,助力学生在探索中不断成长。

强化师资力量
夯实科学教育根基
“学校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应是一句口号,而应迎难而上,统筹谋划,并且推动落实。”东区柏苑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余仙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首先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构建了“三维赋能”教师成长体系,通过“追随专家步伐”+“模仿名师范式”+“沉下身心研修”,让科学教师在专业成长路上持续进阶。
在“追随专家步伐”方面,通过定期邀请高校、教科研机构等科学教育专家入校指导,帮教师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在“模仿名师范式”方面,通过组织教师深入研究一线名师教学范式,从课堂设计、探究引导等细节入手,学习如何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动手、能感知的体验;在“沉下身心研修”方面,引导、鼓励科学教师依托国家、省、市三级教育资源平台,结合教学需求开展“靶向式”研修,把线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方案,真正实现“研修即成长”。
多元课程活动
让孩子在探索中成长
在课程方面,东区柏苑中心小学通过课题引领,让国家科学课程有效落地,并逐步深化“柏小科创”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学校成功立项了省级规划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市级重点课题“基于 STEM 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路径探索”。除了基础科学课程外,还开设了“小小实验家”“未来科学家”“趣味编程”“科技小达人”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保持好奇心的过程中,逐步激发对科学学习的热情。
说起最喜欢的课程,五年级的林晋宏兴奋地分享:“我最喜欢编程课!可以通过编程做出一个小游戏,或者用机器画出几何图形,特别有成就感。希望以后能学习用编程代码让机器人执行命令,那该多酷啊!”
在校园活动中,学校持续开展“科学家进校园”“工程师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视野。通过“科技嘉年华”“小小科学家”等品牌活动,学生在小发明、小创造和趣味实验中收获知识与自信,科学教育逐步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运行模式。

与此同时,学校也在不断推进信息科技教育,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创客教育等新领域。通过基础课程、社团活动与竞赛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引导学生参与编程、电子制作、创新科技大赛等项目,让他们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才能。

聚焦探究实践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东区柏苑中心小学提倡以“自主探究、项目化、跨学科”等理念作为高质量科学教育的实践路径,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掌握科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上,老师通过“牙签跳舞”这一趣味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方案,最后动手实践,最终总结归纳出牙签能自行跳舞的原因,即通过一根牙签摩擦指甲振动另一根牙签,牙签便能“跳舞”。

对此,李余仙指出:“科学课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种从“生活现象”切入、以“动手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提问意识、实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兴趣是一切的起点,思维是科学的灵魂,而创新与责任,才决定了孩子们未来能走多远。”李余仙总结道。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不断拓展科学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在兴趣中萌生探究欲望,在探究中提升思维品质,在创新中学会承担科学责任。
今年9月正值全国科普月,东区柏苑中心小学的实践为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和科普教育写下了生动注脚:科学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孩子们动手探究、不断创新的习惯与兴趣。随着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校园,科学的种子正在这里生根发芽,点亮童年,塑造未来。
编辑 赖彤瑶 二审 江泽丰 三审 陈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