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是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当天,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操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校运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学们在立定跳远、跑步等比赛项目中全力以赴、奋勇争先,挑战自我。他们享受着运动带来的乐趣,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打篮球时我最开心了

今年13岁的李境浩是班上的“运动小达人”,这次校运会,他参加了50米跑、立定跳远以及掷实心球等项目。
“运动让我变好看了,打篮球的时候我最开心。”境浩和记者姐姐说话时,笑起来眼睛像月牙一样。患有孤独症的他,5年前在学校体育老师高航的耐心引导下逐渐爱上了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这个曾经的小胖子,如今已经通过运动蜕变成高高瘦瘦的帅气男孩了。
但刚学篮球时,境浩困扰于听不懂老师的指令,不会跟队友配合。从理解复杂的比赛规则到做出标准的运球动作,境浩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比如学习胯下运球,他得一遍遍琢磨老师的慢动作分解,重复练习多次直到形成肌肉记忆,而后才能逐渐理解动作要领……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中,境浩克服了畏难情绪,球技大有长进。
在今年的珠三角地区特校体育联盟特奥篮球邀请赛上,境浩随校篮球队参加了五人制篮球赛。担任得分后卫的他助力队伍在十多支劲旅中脱颖而出,勇夺第二名的佳绩。
“运动是最好的康复训练。现在境浩进步非常大,身体素质提高明显,而且他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见证境浩点滴进步的高老师欣慰地说。
跳舞能表达我的心声

就读于听力部九(1)班的听障少女唐常容,最擅长现代舞。她参演的舞蹈《最后一球》,以动人的舞蹈语言讲述了乒乓球运动员在挫折中奋勇崛起、砥砺前行的励志故事。该节目在今年中山市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摘得金奖。
“四个多月的准备没有白费。”唐常容用手语对记者“说”。处于无声的世界里,常容在舞蹈动作的精准把握、音乐节奏的感知、情感的细腻表达等方面都遇到了不少困难,加上沟通不便,她排练舞蹈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汗水。
幸运的是,学校里的舞蹈老师能熟练运用手语耐心跟她交流,指导她寻找音乐的节奏,进而逐步将音乐与舞蹈同步结合。
“常容共情能力很强,坚韧的性格特质很契合她在《最后一球》中演绎的运动员角色——即便跌倒也能毅然爬起来。”常容的舞蹈老师称赞道。
在舞蹈室里,常容翩然起舞,身姿时而轻柔婉约,时而强劲有力,她用舞蹈传递情感,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她表示,跳舞让她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找到了自信,她喜欢那个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自己。
练乒乓球让我变得自信勇敢

在打乒乓球时,九(1)班的黎子瑶全神贯注——发球时,眼神坚定,动作娴熟;接球时,反应敏捷,判断准确;扣杀时,更是气势十足。
很难看出来,其实子瑶听不到乒乓球的声音。大多数乒乓球员要根据击球声作出预判、控制节奏,而子瑶只能凭感觉。
“刚开始练球时,怎么跟教练顺畅沟通是个问题。”子瑶灵活地比划着手语。她小学二年级时初次接触乒乓球,就被教练夸“有天赋、有悟性”。尽管听力受损,但子瑶凭借着对乒乓球的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模仿教练演示的动作、反复练习,子瑶逐渐练出了“球感”,并斩获广东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女子单打银牌。
教练评价子瑶是个“非常用功的孩子”。“她的球风干脆利落,扣杀尤其出色。每天放学后她都坚持训练,风雨无阻。”教练还说,现在子瑶的个性越来越开朗了,爱说爱笑,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子瑶坦言,打乒乓球让她变得勇敢、自信了,她还因此认识了很多朋友,感受到了大家的友善。在采访尾声,子瑶分享了她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我也想像小鸟一样,勇敢地去追梦。”
编辑 林燕英 二审 陈彦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