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为 《中山夜归的你要小心!拐带犯罪集体的恐怖内幕》的微信在朋友圈被网友转载,微信发布者煞有介事地说 “经常有论坛或媒体报道女生走在路上被不认识的男人强拖走,他们的目的,就是抓女人去给他们卖淫赚钱。”为此,中山市公安局昨日专门发布微博微信对此进行辟谣。警方表示,这些虚假报道其实早已在互联网中流传,市民切勿轻信。(10月14日 《中山日报》)。 据说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对坏消息的消费和追捧,如同对暴力惊悚型影视作品的消费一样,能够满足和释放人们内心里积压的某些负面情绪和观看癖好,从而起到某种摩挲效应而取得在现实生活中的常态、收归和融洽。若真是如此,普通网民对《中山夜归的你要小心!》等类“涉谣”式微信内容的“友情”转发,也就获得了某种情有可原之处,人们总会会以“善意的提醒”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托词来为此做出有足够应和的解释。朋友圈里那些“含金量”极低的糨糊文章,不都是如此流行起来的? 正如有关方面已经注意到的,某些子虚乌有、改头换面的“谣文”,之所以不断热起来,背后无非又是某些账号营销的惯用伎俩而已。贴着公益的标签,干着谋取私利的勾当,这是某些在网络空间里不能光明正大以其产品质量和用心经营来赢得眼球的商业机构和经营者对微信朋友圈的严重“侵犯”,其危害不容小觑。至少,其显见的侵害是传播虚设的负面信息、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让不少城市和地区整体形象“躺枪”。同时,也会极大地强化“朋友圈”的诚信风险,使得人们本来寄托了出离于世俗利益考量,有一个干净清爽的虚拟而温暖的真朋友圈的热切意愿,不断被商业利益和假冒伪劣信息所掺入和渗透。在扼杀了网友们宝贵的互动时间的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网间交流的品质,更不用说还有包括上述危害在内的其他更具实质性的后果。 尽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在朋友圈,依然有不少“朋友”乐意为了一块毛巾、一袋洗涤液而想方设法替商家“积赞”,也出于所谓好心而成为传谣者,这不能不说是网间公德缺失的表现。而有关方面既然已经意识到其背后运行的肌理和某些商业利益的运作,那就应该不止于重复有关法律条文,而应该更主动地出手,多揪出几个幕后“脏手”,施之以法制规约,以净化网络诚信环境。至于有关情形或类似案例在现实中的存在与否,则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优化综合治理,来给更多的人以“不信”、“不传”、“不转”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