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物消费已成为当前市民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网络售假”事件也频频被曝光于公众视野。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将要到来之际,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随机选取有网购经历的消费者展开网络售假和网购打假调查。调查结果反映,网络售假现象较为普遍,服装、化妆品占据网络假货五成以上,消费者普遍反映维权难,盼政府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 ■网络售假现象较为普遍 受访者中,50%明确表示曾网购到假货;20.5%对网购到的商品真伪有所怀疑,但不确定是否为假货;仅有29.5%表示从未在网购中买到过假货。 受访者表示,网购买到的假货中,五成以上是服装鞋包和化妆品。由于网购主要依赖于图片等视觉体验,而服装、化妆品这类商品难以根据图片信息鉴定真伪,买到仿品或劣质品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此外,电器和数码产品由于各种各样的行货、水货版本难以区分,容易混淆消费者的辨别力,占网购假货的近三成。 容易买到假货的网购平台有哪些?调查结果显示,几乎目前活跃的每家电商都榜上有名,其中一些小商家聚集的网购平台高居榜首,成为网络售假的“重灾区”,76.9% 的受访者表示网购到的假货是来自此类网购平台。 ■退换假货易,投诉维权难 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规定“网购可七天无理由退货”,且退货运费保险为消费者减轻了运费压力。在法规和经济的双重保障下,退换货成为市民在网购到假货时的首选处理方式。57.7%的受访者买到假货时选择退货退款,15.4%选择换货。 11.5%的受访者表示会在网购到假货时给予卖家差评,但同时他们认为,以当前电商的技术条件和监管力度,卖家要在网购平台上修改和伪造信用记录并不是难事,因此“差评”对遏制网络卖家销售假货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 仅有3.8%的受访者买到假货之后会去投诉维权,另有11.5%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网购投诉维权渠道不够畅通,部分受访者认为网购平台上投诉的取证要求较为刁钻,还有部分人认为网购投诉入口过于隐秘,难以找到;另一方面,相比起实体店的面对面交流,网购投诉多数不是即时给予反馈,沟通难度更大、处理耗时更长、维权效率更低,期间还可能受到卖家的电话、短信骚扰,严重影响消费者的维权积极性。 ■消费者盼网购打假重拳出击 65.0%的受访者认为“法律对网络售假惩处力度不够大、违法成本低”是网购平台上假货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执法部门采取对网络售假“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严惩违法者,让其付出不敢想、不敢做的成本。 55.1%的受访者认为网络交易发展迅速,但监督管理措施存在一定滞后。与实体店交易相比,网络交易以互联网作为流通领域,具备虚拟性、开放性和跨地域性的特点,传统的监管手段功效减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消费者期盼政府监管部门将网络交易市场监管落到实处。 虽然“网购可七天无理由退货”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消费者减少损失,但进一步的投诉维权往往面临诸多困难。近七成受访者认为仅仅退换货并不能对售假卖家构成威慑,希望逐步建立“举报—调查—赔付—惩处—公示”一条龙的完备、高效的维权机制,让投诉维权真正起到打假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