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北京至少有20多个政府部门推出官方APP,包括查地铁线路、发票真伪、社保缴费情况,还可以“赏玩”故宫文物,甚至是通过APP 举报干部“四风”问题。不过,记者体验发现,这些APP的下载量“冷热不均”,有的仅有几十次下载。此外,一些APP更新不及时,成为实际应用中的“僵尸APP”。(3月23日《新京报》) 政府APP,按理说是行政效能的网络化延伸。虽然形式上是时髦的,内容上却应该是朴实的。最近,工信部发布的 2 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手机用户已达12.9亿户,其中4G 用户占比超过10%。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不仅是个产业概念,亦是公共治理现代化的抓手,是权力作为转型升级的契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部门基于服务型政府的定位,通过APP 与民高效互动,裨益良多,大势所趋。 不过,就记者体验来看,这些行政类APP 前沿的“弄潮儿”,不少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譬如2013 年底,应用于安卓系统的“西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手册”APP软件发布,其收录了文物的分布状况和地理空间位置,但通过西城区官网、IOS 平台和安卓数个下载平台, 均未搜索到该款APP;又譬如石景山区推出的行政投诉类APP “移动96160”,在安卓 3 个软件市场中仅有 360平台可以按关键词搜索到,下载量仅显示为45次;再譬如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布的APP“北京空气质量”,包括35个监测子站的信息,但其信息显示,最近一次更新时间是2013年7月10日,已有近两年没有维护和升级……下载难、更新难、维护难、运营难,于是一些行政类APP,就成了 “僵尸软件”——不仅虚掷资源,日复一日“撂荒长草”,也蚕食了公权公信。 政府APP 的尴尬境遇,和政府官网现状似乎亦步亦趋。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年底,全国超过90% 的政府单位建设了中文政务网站,人大、政协、法院以及检察院的网站建成率也超过了 50%。与之对应的是,官网闹出的笑话亦不鲜见:网页上只有“领导信箱”,却点不开链接;办事指南看起来内容详实,实际操作时却找不到北……当然,制度设计也没闲着,仅以去年为例:4月,国办发布了《2014 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5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党政机关网站安全管理的通知》;8月,中央编办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党政机关网站开办审核资格复核和网站标识管理工作的通知》;11月,国办又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即便如此,沉睡不醒的官网亦不在少数。 建了官网,却撒手不管;有了微信公共账号,却懒得发布消息。从“僵尸官网”到“僵尸微信”、再到“僵尸APP”,信息技术自然不是原罪,相反,在这种徒有其表的“政治应景”中,却一再暴露出少数权力部门错位的政绩取向、新式的形式主义。APP不是一劳永逸的政绩工程,因为弄了这么一个软件,还有下载量、阅读量、互动率等指数的考虑。也许,“僵尸APP”也是一封封举报信,拷问着预算成本与便民本心。 有一点是肯定的:生活中公共服务有模有样,网络上的权力作为才会抓铁留痕。话难听、脸难看、门难进的政府部门,能做出怎样“神奇”的政府APP呢?但愿,政府APP不要步少数官网的后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