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说来新鲜。但说白了,无非是为公益项目找一个更好的互动平台以及“销售渠道”。互联网公益也与很多微信公众号运营一样。如果一个公益活动在互联网上缺少互动性,小打小闹,或等于无,处境就非常尴尬。这时,互联网公益需要一个专业运营人才。 先说说互联网公益的好处吧。一方面,互联网提供一个低成本、高便捷的信息交互和价值交换平台,以往被浪费掉的认知盈余和价值盈余迅速得到分享,让供需能够迅速对接,随手分享。另一方面,他打破了地域之间的限制,让所有人都可以帮助到别人。 在人人触屏触网的时代,许多公益项目也开始触网,或开发APP,或利用成熟的技术平台,这样的尝试无疑是好的。但不得不说,成功的例子还是屈指可数的,效果不能说差,一直是不愠不火,人们的参与度有限。在中山,启善动保协会早几年就开始在淘宝上将求助个案产品化,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的运营人手,筹不齐目标款项,面对捐款者的质疑无法立刻回复也收到不少投诉。而市千色绘爱心服务中心筹备的淘宝义卖店更冷淡,运营一年少有人问津。 在佛山也有失败的例子,当地的一个众筹平台蚂蚁众筹和佛山市华财职院联合发起“一元众筹拯救民间剪纸艺术”活动,项目希望在60天的时间里,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筹集10万元。为吸引关注,蚂蚁众筹平台还自行购买了10台iPhone6、30台iPadair、100个充电宝以及500个佛山精美剪纸,用于活动结束后的抽奖。但项目最终仍是失败,线上8400元的众筹目标只筹到1189元,与目标相距甚远,在线上乏力的情况下,线下的众筹也被迫停止。 究其原因,该项目负责人认为,一方面是技术问题,开发众筹网的技术不过关,用户反馈不了信息;另一方面是缺乏专业运营人才,市民的热情没法调动起来。 同样是众筹,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中山“咖啡有爱”众筹活动就成功超额达成目标。当中少不了的元素是一批热心的志愿者和有号召力的发起人。如,项目发起人就找到一些地贫孩子参与制作赠品——咖啡耳包外包装,传达出有尊严自助的信息;在离项目完成还有一半时间时,发起人之一、曾经在媒体工作过的@summer又发了一条“10元,你愿意被我骗一次吗”的微信,讲述了众筹项目的来龙去脉,幽默地化解了市民的质疑,引起暴发性的转发。 公益项目触网,当然不是说将活动挂在网上就一劳永逸。时不时有推手,时不时有线下的活动,形成一段时间的公益话题,这样才能推动项目本身的持续发展和品牌化,在这种意义上,专业运营人才就很重要。当然,作为参与互联网公益主要受众,市民也要提防居心不良的人在网上凑热闹骗钱,尽量相信大平台、权威媒体渠道发起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