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十二届市政协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市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用好调研视察的履职形式,围绕我市交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领域出智出力。期间,党派团体共参与调研视察190项,以集体名义在各类会议上发言105次,提交集体提案276件,调研报告78份,实现了参政有舞台、建言有讲台、协商有平台。
●精选题深调研 议政建言见实效
十二届市政协聚焦重大课题,注重选择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课题,广泛开展深调研。
2017年,市政协首度与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联合开展“互联互通”大调研,共谋发展大计。
2018年,市政协创新开展“三个1+2”+N系列课题调研活动,完成三大系列调研课题和21个项目,形成调研报告和工作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2019年,市政协在中山抢抓“双区驱动”、推动“重振虎威”的发展大局中,发挥积极作用,开展“发挥深中通道主动脉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中山人文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等课题调研。
2020年,市政协开展《以“五大美丽”行动为抓手,推动精品中山建设》《推动我市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的对策研究》《传承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中山乡村振兴》等专题调研。
2021年,市政协牵头开展“关于解决我市工业用地碎片化低效化问题”课题调研。课题组多次召集市直单位、镇街及部分土地权属人进行座谈,并开展实地调研,经广泛征求意见,向市委常委会提交《关于解决我市工业用地碎片化低效化问题的调研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肯定。
●调研成果有效服务党委政府决策
五年来,市政协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向党政部门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众多调研报告得到市领导的批示,有效服务了党委政府决策。
提案委员会鼓励委员们结合自身行业优势开展深调研,精心撰写形成高质量提案。组织委员与职能部门面对面,开展提案办理专题协商座谈会,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经济委员会开展“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振兴我市实体经济”“从税收角度看中山民营经济发展”等专项调研,组织22家民营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先后到顺德、深圳两市开展实地调研与深度交流,形成了调研报告并上报市委市政府作资政参考。
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委员参与市内调研300余人次,市外160余人次,先后赴省内13个地级市20余个镇村,省外9市10余镇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创新思路建言资政,形成了《大湾区背景下中山市传统专业镇产业集群的提质发展研究》等专题调研报告。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的《中山市岭南水乡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关于加强岭南水乡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中山市城市区域立体形象整治与提升调研报告》等专题调研报告,取得良好效果。
科教卫体委员会开展的《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我市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关于我市建设奥体中心的建议》《关于赴重庆考察医养结合工作的报告》等专题调研,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将“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城市创新文化”“优化宗祠文化”“传承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中山乡村振兴”“中山历史文化游径的保护与活化”作为历年年度调研课题,先后形成了《培育先进企业文化 助推社会创新发展》《关于优化宗祠文化 促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等专题调研报告。
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的《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城市社区为民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中山市村改居社区城市化》等专题调研,促进我市实现高质量崛起。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近5年共形成23份专题调研成果,其中《关于改进和提升我市新时代港澳台侨工作的思考和对策性建议》《湾区时代做好港澳青年工作的思考和建议》等一批调研报告得到省、市政协领导的充分肯定,纳入《中山政协大内参》或专题报送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联络工作委员会所做的“大湾区背景下中山市传统专业镇产业集群的提质发展研究”“聚焦‘新基建’助推中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题调研成果,对我市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黄廉捷
◆编辑:唐益
◆二审:查九星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