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在中山市首个政策性融资支持的“村改”项目——东凤镇城创园项目启动,该项目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政策性融资资金支持达8600万元。
在这场没有退路、必须打赢的低效工业园改造攻坚战中,东凤镇全镇上下一心,在全市村级低效工业园改造方面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为全市工改先行先试,勇探新路,为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坚决扛起中山“北大门”的使命和担当。
▲ 东凤镇城创园项目启动仪式后,领导嘉宾合影。(摄影:余兆宇)
破局:未来所系,咬定“村改”
东凤为什么在“工改”方面敢于突破?这是由全镇从上到下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愿望决定的。
地处“中国家电黄金走廊”的工业重镇东凤镇,由于历史原因,粗放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大量的低效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碎片化”现象十分突出。据了解,目前东凤镇土地开发强度近6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约20%,而且厂房规模普遍偏小、零散,设施落后,进一步制约了产业容量的提升,可以说,“工改”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必须要改的地步。东凤镇党委书记罗绮冬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本轮“工改”,是东凤未来发展所系,东凤镇要以赶考的姿态,通过对本镇连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重塑东凤镇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
愿望越是迫切,行动愈加坚决。
中山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在东凤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民乐社区早在2019年初就开始摸索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村改”道路。随着把遇到的“硬骨”一个个啃下,2020年8月底,民乐社区提交的“工改工”连片改造项目“三旧”改造方案获得市政府批准,成为中山首个村级“三旧改造”项目,项目一期将于2022年9月投入使用。
由民乐社区拉开序幕,2021年,东凤镇在全市率先提出实施“梧桐计划”,在全市打响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第一枪”,明确用5年时间分4个阶段对三大片区共22900亩土地集中连片改造。并陆续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挂帅担任第一总指挥的东凤镇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指挥部,和组建“东凤镇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专班”,确保项目高效顺利开展。
发力:敢闯敢试,行且坚毅
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既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现成的破局路径可循。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今年第三批村镇低效工业园项目集中动工拆除仪式上强调,要以改革思维突破条条框框,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的,就要大胆试、大胆闯。
目前各镇街在“工改”中各有难啃的“硬骨”和待破的瓶颈,唯有用好用足改革这一关键一招,才能推动“工改”有成效。比如“工改”中最为关注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谁出钱、谁来建、谁来用,是参与主体最为关注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此次城创园项目是由永益村与东凤镇城投公司合作,由镇城投公司与国开行签约获得国开行政策性融资资金支持达8600万元,解决村镇工业园改造缺资金、引不来优质项目等难题,达到多赢局面。这种镇村合作的创新模式,为“工改”解决资金的“源头活水”问题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谋后而定,行且坚毅。“工改”方面的创新探索,东凤镇一直在尝试,例如:依托本镇“智慧城镇”运行平台叠加土地权属、企业空间位置及用水用电等信息,实现全镇9000多家工业企业均在册可查,形成“工改”数据仓库;民乐和合工业园项目在动工建设之初,就专程征询意向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制”12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凤鸣声谷”智慧园区项目率先探索“国企+镇属企业+产业公司”的腾挪园(产业园)投资建设模式,确保本土优质企业不流失;“工改”与招商齐头并进,积极打造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谋划:抢抓机遇,“北融”大有可为
“工改”是抢抓历史机遇的重中之重。当前,中山面临“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深中通道即将开通和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尤其要举全市之力强势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全力拓展产业空间,为实施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战略提供平台支撑。
东凤作为中山的“北大门”,是链接广佛经济圈的门户,具有联动广佛科技创新资源、与广佛制造业产业链共建共享的独特优势。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东凤镇正谋求从“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向“中国小家电创新基地”蝶变。如今,东凤交通便捷,连接古镇、小榄、南头、黄圃、顺德,在北部一体化融合和“北融”顺德,大有可为。
机遇稍纵即逝,“工改”攻坚任务紧迫。无论从北部三镇融合发展还是与顺德融合发展,东凤镇都应该站在更高的视野和格局上谋划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义不容辞地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突破现有空间和资源局限探索经验,在参与北部三镇和顺德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的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作出应有贡献。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黄启艳 黄凡
◆图:余兆宇
◆编辑:沙玉兰
◆二审:蓝运良
◆三审:查九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