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上午8点10分,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委员通道”开启,市政协委员黄健敏就关于开展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相关问题进行发言。他特别关注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文化兴城”的命题,他认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进步,具有深层次的动力支撑作用。
黄健敏认为,中山古称香山,800多年岁月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亟待进一步挖掘、保护和活化,为中山发展助力。
一是深入挖掘香山文化底蕴,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夯实历史文化名城基础。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探索形成多方参与、多方负责、多方受益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机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实施系统记录,推进非遗活态传承,推动“非遗+企业”的合作模式,探索非遗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持续提升中山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水平,彰显凝心铸魂作用。鼓励以香山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图书出版、创意设计、旅游开发和展览展示,加强立体式传播。
二是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打造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孙中山资料中心、研究中心、交流中心、展示中心、传播中心。高标准完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基本陈列及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加强翠亨村核心保护区整体建设的统筹协调,注入文化创意,积极推动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提质升级,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好孙中山研究院(中山)等平台,加强孙中山文化资源的对外宣传交流,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三是将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更紧密结合,以文化赋能城乡建设,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入。策划落实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改造,高标准完成市博物馆新馆建设,打造城市历史人文重要展示平台和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纳入中山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宜居示范村、美丽圩镇建设等重点项目同步推进,加强整体有机融合保护。开展重点村居文化脉络调查梳理,如东区库充村、南区曹边村及寮后村、三乡雍陌村等,结合片区内碉楼、侨房、祠堂、庙宇等历史建筑进行连片修缮,带动香山特色乡村风貌品质提升。高水平推进孙文西路步行街片区改造提升,展现好大香山文化发展历史、近代商业发展成就、城市生活记忆,将其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标杆。建设孙中山故里、岐澳古道、环铁城三大文化遗产旅游圈,推动高质量文化发展、引领高品质文化生活、优化高水平文化供给,让城市看得见历史、留得住记忆。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张倩
◆图+/记者 缪晓剑
◆视频摄制+/余兆宇
◆视频编辑/刘建满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朱晖
◆三审: 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