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 | 以“六个一体化”全面对接融入深圳

发布时间:2022-08-15 来源:中山日报

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市十五届四次全会上指出,抢抓重大历史机遇、推进实验区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推进“六个一体化”,加快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这一论述,抓住了中山建设实验区的“牛鼻子”。

省委、省政府部署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强调中山要以推进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规划等一体化为重点,在破解土地碎片化、投资项目审批、科技创新、推进粤港澳台侨合作等方面探索创新,加强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东莞滨海湾新区等重大平台联动发展,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

经过前期调研并与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入对接,市委全会对“六个一体化”进一步作了具体明确——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主动学习深圳,打造一体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产业一体化,推动与深圳产业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交通一体化,让深圳等东岸城市资源辐射中山每一寸土地;深入推进创新一体化,共享深圳的创新资源、平台和人才;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共治共享先行先试;深入推进规划一体化,努力推动珠江口“黄金内湾”规划建设。


翠亨新区新貌。记者 夏升权 摄

推进“六个一体化”是全面对接融入深圳的新方法。做成一件事,必须讲究方法。实验区建设千头万绪,要找准突破口,下好“先手棋”,必须用好“方法论”,找到“金钥匙”。“六个一体化”是从中山实际出发,借鉴深圳经验,系统解决中山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难题而设计的新路径,是中山全面对接融入深圳的科学方法,是中山加快实验区建设的一条“捷径”。

在正式启动实验区建设之前,我市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尤其是与深圳深入对接,得到了各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实验区建设凝聚起了最大共识,做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

推进“六个一体化”是全面对接融入深圳的新要求。实验区建设是中山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凤凰涅槃,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主要抓手。实验区不是一个拿来炫耀的“光环”,是省委、省政府鼓励、支持中山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支持中山突破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和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山与深圳拥有共同的创新基因,但发展阶段上还有很大差距。在实验区建设中,中山需要点燃激情,拿出像深圳当年创业的那股闯劲。在“六个一体化”实施中,中山尤其需要有一批敢闯敢试的干部队伍,敢担当、敢作为,用好深圳这本创新发展的“教科书”,发扬深圳特区精神,尽快将“六个一体化”从“纸上”真正落到“地上”,真正成为加快深中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成为实验区建设的“压舱石”,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推进“六个一体化”是全面对接融入深圳的新使命。深圳与中山同处珠江口,共拥伶仃洋,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深圳到中山车程只需要20多分钟。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正是中山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重大历史机遇。面对重大机遇,中山一定要有“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正在建设中的深中通道。记者 夏升权 摄

市委全会指出,要以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突破口,以“六个一体化”为抓手,全方位推动中山与深圳的对接融合,助力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各专责小组要解放思想,主动加强与深圳交流对接,加快制定一体化融合发展方案。“六个一体化”是系统化的一体化,每个一体化都是环环相扣,需要各部门、各镇街统一思想,做好谋划统筹、分工协作,打破部门之间的条条框框,以“一个拳头”形成集中发力之势。

号角已经吹响,行动就在当下。全市上下要高度统一、凝心聚力,共同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中山的光荣使命,踔厉奋发、行稳致远,加快推进“六个一体化”落地落实,全面对接融入深圳,为中山未来发展打开一方新天地。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谭华健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