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让小沙果“72变”拓宽乡亲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2-07-09

盛夏七月,大兴安岭南麓碧绿如染。在科尔沁右翼前旗,10万多亩沙果树迎着阳光雨露,结出拇指大小的青果。虽没到果子成熟季,却早有客商盯上了它们。

果汁、果干、果脯、果酱、果馅月饼……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想方设法摆脱产业基础薄弱的困境,一心一意从绿色发展中探路掘金,打造出多品类、全链条的林果产业,让小小沙果通过“72变”,“变”出绿富同兴的新路径和乡村振兴的新景象。


▲这是科右前旗恒佳果业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沙果干。(新华社发)时秀霞摄

科右前旗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资源禀赋不足,这里的老百姓多年来只能依靠种苞米为生,收入不高。近些年当地旗委、政府困中求变、难中寻机,结合生态建设打造出林果产业,破题乡村产业振兴。

在位于俄体镇的恒佳果业有限公司,5台沙果去核切分机轰隆作响。在这里,每年有2100吨的沙果,经过分拣、清洗、切片、蒸煮、烘干等9道流程,变成700吨色泽金黄、口味酸甜的果干和果脯。公司生产厂厂长李林介绍,通过供果、摘果、生产务工等方式,公司带动周边超过900户农户增收。

说起旗里打造的林果产业,俄体镇白音村村民白振福心里热乎乎的。“我栽了60多亩沙果树,每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他满意地说,这要归功于家门口的恒佳果业有限公司,按照他和公司的约定,公司收购沙果每斤价格比市场高出0.1元。


▲这是科右前旗的果树林。(新华社发)霍志民摄

科右前旗旗长王立东介绍,像白音村一样,科右前旗目前有156个村栽植果树,占到全旗村总数的68%,果树经济林栽植面积达23万亩,其中最主要的品种就是沙果树,年产水果6.25万吨。“这些年,旗里努力做大做强林果产业,通过引入龙头企业,不断丰富林果产品加工。目前旗里大规模生产果干、果脯、果酱等产品,中秋节期间还生产沙果月饼,春节期间生产沙果饮料,不断拓宽市场。”他说,“小沙果‘72变’每年给果农带来1.1亿元以上的收入,全旗有5000多户农户借此增收。”

“以前家门口的大山光秃秃的,大风一来吹一脸沙土,可埋汰了;现在漫山遍野的沙果树绿油油的,不仅沙尘不见了踪影,而且小沙果成了乡亲们增收的‘金蛋蛋’。”大石寨镇三星村村民孙显富说。

为壮大林果产业,让更多农户受益,旗委、政府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做文章。王立东举例,科右前旗建有24个保鲜库,共计9818平方米,聚焦林果品质价值提升,可存储7500吨果品。谈起保鲜库,俄体镇齐心村村民李桂良说:“保鲜库让我家的沙果实现了反季节销售,小果子身价一下子涨了近3倍。”


▲这是科右前旗生产的果干、果脯、果汁、果酱等产品。(新华社发)霍志民摄

产业链逐渐完善,业态也更加丰富,让科右前旗广大农民不再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而是走上了“农业+旅游”增收致富的道路。王立东说,“赏花节”“采摘节”贯穿沙果生长季,“全粉宴”“全鱼宴”等美食又成游客们赏果、摘果时的“旅游伴侣”。同时,直播带货也成了科右前旗一些村民们的“必修课”,一机在手就将山村农产品隔屏促销,每斤果子收入提高30%左右。


▲这是2021年秋季果农的摘果场景。(新华社发)霍志民摄

科右前旗旗委书记孙书涛介绍,科右前旗林果产业今年将有大动作,多条新生产线即将启动。届时果丹皮、果醋、果酒等产品将实现规模化生产,更多的农户将通过栽种果树、务工等方式进一步增收。

“我们有信心将‘小林果’进一步做成‘大产业’,为山林荒坡增绿,为百姓致富加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孙书涛坚定地说。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编辑:王欣琳 
◆二审:朱晖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新华网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