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声音|文化界委员:增设文化设施,拓展各类“馆”功能

发布时间:2023-02-06 来源:中山+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中山要“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浓墨重彩书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打造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建设好作为文化支撑与载体的文化设施是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来自文化和文史委的三位市政协委员分别提出相关建议。


市政协委员周雪清。记者 缪晓剑 摄

市政协委员周雪清经过调研发现,在全市的公共文化“园·馆·场·室”中,仍存在着部分空间闲置(或未规划完善);中山工艺美术类产业缺乏合力与火车头,造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她建议——

一是建设“中山市工艺美术馆”,采用“综合建设总馆+散点建设镇街分馆”的思路,结合“一镇一品”,链接产业融合发展,如将刺绣工艺与服装产业融合,将“馆”功能扩展至市场;

二是推进建设“中山市工艺美术领军人物”工程,培养火车头,带动中山工艺美术全员发展;

三是打造“工作室群”,活用孙文东路闲置的骑楼、古建筑等,吸引工艺美术工作室进驻,建设以“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为引领的文化、商贸、教培、休闲的示范区。

同时,在乡村建立流动文化驿站,定期邀请艺术家“进村”举办公益培训与讲座,促进乡村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


市政协委员徐玲。记者 易承乐 摄

市政协委员徐玲认为,中山市博物馆新馆作为中山重要的文化地标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地,要想“破圈”并持续释放文化能量,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需要“活”起来、“火”起来。

她建议——

一是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搭建“云博物馆”“全景游博物馆”,突破时空地域限制;

二是通过征集历史文物,与世界范围优秀博物馆、民间私人博物馆联合办展,不断丰富博物馆内容

三是通过与文创产业、旅游、餐饮、游戏游艺、动漫、美妆等跨界融合,激发博物馆活

四是将博物馆与时尚生活、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如打造博物馆周边的艺术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好去处;以“国潮”主题、“盲盒”文化、品牌联名等形式吸引年轻人目光,紧跟时代潮流。


市政协委员张鉴来。记者 易承乐 摄

市政协委员张鉴来表示,可以利用中山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建设一个展示中山文化人物、项目及主要代表作的主题的展示馆,以实物、音像等形式展示各时代中山文化人在各个领域的突出贡献。

他建议——

在规划建设新美术馆的同时,将中山市文化展示馆一同规划并置其中,让这一带成为文化新片区新地标;

利用孙文西路和孙文中路现有资源,如新华书店旧址加上周边的建筑,通过改造成文化展示馆,增加老街的文化品位,让其活化,与中山市博物馆一起形成连片文化旅游路线。


编辑 蓝运良  二审 陈彦  三审 苏小红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