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为提高广东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构建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2018—2022年中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探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就进一步如何缩小中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中山乡村全面振兴提出对策建议。
一、中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逐年缩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持续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中山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8年的1.51逐渐缩小至2022年的1.43,连续保持全省最低。
(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2022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764元,比2018年增长27.5%。分城乡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96元,比2018年增长2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490元,比2018年增长34.8%;除2018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0.2个百分点外,其他年份农村收入增速均高过同期城镇居民。
(三)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
2018—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逐年缩小,但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2018年,中山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为16541元,到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为18706元,扩大13.1%。
(四)工资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带动作用明显
2022年,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69.3%。2022年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绝对差距较2018年分别扩大675元、234元和135元。
(五)中山与珠三角其他城市比较
以广东平均水平为中轴线,将珠三角除深圳外的其他8个城市分为两个象限,落到第一象限的是广东省内经济基础好,城市农村协同发展较好的区域,广州、珠海、东莞、佛山和中山均处于第一象限,但中山城乡发展更为均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排全省最小。
东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向中山逐步接近,2022年东莞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45,与中山仅有0.2的差距。
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制约因素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持续增收压力犹存
2022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3.2%,增速较2018年同期(7.6%)回落4.4个百分点,增速放缓趋势明显。
(二)土地利用空间总体有限,产业转型升级遭遇掣肘
中山市域面积位于全省倒数第二,土地瓶颈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土地资源越发紧缺,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另一方面,工业用地碎片化、低效性现象较为普遍,对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形成较大制约。
(三)集体经济运营较为粗放,管理方式制约发展活力
当前,中山集体资产分散,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总体水平较低,项目发展过程中管理不够精细,缺乏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理念,缺乏现代化企业经营手段,成本控制不够到位,导致项目收益较低。
(四)结构发展趋于单一,缺乏科学合理产业规划
在乡村旅游方面,镇街之间、景点之间同质化、单一化现象明显。一方面是对乡村旅游理解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缺乏详细的产业规划,对乡村产业的认识不足、乡村旅游开发力度不大,吸引力有限。
三、扩大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解决用工和就业矛盾,精准服务促就业保增收
一是加强对外劳务协作,与务工人员输出大省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及时有效为企业提供用工保障。二是结合中山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布局,为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以技能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三是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统筹开发一批基层公益性岗、“妈妈岗”,发掘潜在劳动力价值。
(二)深化“工改”破解土地瓶颈,激发集体土地活力
完善产业发展保护区管理机制,坚守工业用地保护红线,持续深化细化“工改”政策。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混合改造,统一规划、建设、运营,同时加大对“三旧”改造项目的政策和税费支持力度。进一步激活经济活力,拓宽城乡发展空间,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三)探索集体资产管理新模式,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效益
一是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提升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运营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实施全市农村集体资产分类管理,给予精准扶持和全链条监管。三是市镇联合成立合作公司,推动集体土地批量整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集体资产托管运营,形成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的叠加效应。
(四)多措并举发展乡村产业,巩固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一是因地因时制宜打造特色农业村镇,培育壮大具有本地特色主导产业,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二是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着力构建农业特色产业链,推动建立农民与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合作机制,强化区域间产业合作。三是深挖各村镇老建筑、古村落等文化内涵,走出具体特色的发展路径,打造文旅特色村镇。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