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 中山市教育工委创新宣讲模式,推动校园理论宣讲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4-02-15

中共中山市教育工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这条主线,结合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组织开展理论宣讲工作,注重宣讲的热度、温度、深度,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广大师生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强大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激发引导广大师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2022年11月至今,全市教体系统共开展各类主题宣讲1500多场次,进校园活动220场次,总听讲人次超过70万。

2023年5月18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宣讲中山市全民国防教育专场报告会在中山纪念中学体育馆举行。 通讯员 供图

一、线上线下齐发力,成立教师百人宣讲团解决“谁来讲”的问题

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市教育工委宣传宣讲协同发力,网上网下一体推进,凝聚各方力量,引领带动全市教体系统党员干部师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一是统筹部署有力推进。市教育工委高度重视理论宣讲工作,提前谋划,高位部署,印发《全市教体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中山市教体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工作方案》,同时从全市教体系统遴选100名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校长、德育干部(含团队干部)、思政课教师、班主任教师组建中山市教体系统“立德树人”党的二十大精神教师百人宣讲团,组织发动各镇街教育系统党委、市直属学校广泛开展宣讲,实现全市教体系统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三个全覆盖”(即镇街全覆盖、学校全覆盖、师生全覆盖)。

二是以“大思政”全面融入。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理念、新提法、新论断及时全面地融入学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之中,将其作为贯穿思政课的核心内容进行讲授,组织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开展教研,让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带着热气”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四史”教育、中国梦教育、伟大抗疫精神教育融入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对大中小学红色教育目标进行整体规划;深入推广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全国首创开展“中国精神”系列主题班会示范课展示;举办中山市“同上一堂党史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以“形势与政策课”小班讨论的形式,开展“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三百”工程,遴选“百个优秀思政课课例”、开设“百节思政实践教学创新课”、开展“百个学校思政课课题研究”;组织策划四期“讲好大思政课,中山市在行动”宣传推广活动。

三是多方联动精彩纷呈。2022年12月,市教育工委联合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广东中心共同举办“我是追梦人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今年以来,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有关单位分别主办了中山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主题宣讲教体系统专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响兴中”百姓宣讲进校园活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宣讲中山市全民国防教育专场报告会等系列大型理论宣讲活动,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影响最广,被《解放军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等广泛报道,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山大地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2023年6月19日,中山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主题宣讲教体系统专场在中山市一中举行。 通讯员 供图

四是上下联动全面开花。市教师百人宣讲团深入学校、深入师生及家长,通过互动式、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等多种形式,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各镇街、各学校则结合本单位实际,联系省市宣讲团成员开展集中宣讲,以及组建本镇街、本学校的师生宣讲团进行多种形式的宣讲。同时,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主动学、用心讲”,让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自觉加入学生宣讲队伍,不断增强学习获得感,组织开展“红色传承有我,强国复兴有我”小小讲解员、“童心永向党·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美育课、“文化兴城、文明旅游”文明小导游大赛、“强国复兴有我”2022年岭南童谣征集等系列活动,全市11000多个班级均开展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课。

五是线上线下营造声势。强化“大宣传”理念,构建“大宣传”格局,线上宣讲广泛传播,线下宣讲齐头并进,充分发挥中山教育信息港网站、“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微信公众号作用,综合运用专题专栏、访谈、短视频等全媒体手段和平台载体,大屏小屏联动,形成网上网下一体、线上线下联动的良好氛围,全方位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切实增强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使党的二十大精神迅速传达贯彻到每一位师生,覆盖到全市教体系统。7月以来,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教育工委联合市委宣传部策划制作宣讲微视频《匠心授业 共筑智造强国梦》,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

二、分众化宣讲,高质量打造宣讲内容分类推进,解决“讲什么”的问题

为做好党的理论宣讲,市教育工委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喜听爱听的语言,分众宣讲、分类推进,让宣讲更具温度,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师生信心和干劲。

(一)精心备课用心宣讲。举办宣讲备课会,邀请市委宣讲团成员以及教师宣讲团组长、镇街教育系统党委书记代表进行宣讲专题辅导培训,市教育工委副书记现场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提纲,提升宣讲团的宣讲能力与技巧。宣讲团各组长积极动员宣讲成员迅速开展学习,通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网上学习等方式,依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山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学习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学、结合实际学,切实提高宣讲水平。

(二)分众化宣讲提高实效性。根据不同宣讲对象,量身定制宣讲内容,选择用宣讲对象熟悉的话语开展宣讲,提升理论宣讲质效。市教师百人宣讲团以思政课教师为主,还包括党务、德育等工作者,成为市教育工委理论宣讲的中坚力量。宣讲团成员本身就具有不同学段特色、专业背景,由市教育工委统筹进行分组,分成了普高、中职、初中、小学等10个组,聚焦学段特点、学校特色,分组备课,分类宣讲,力求达到宣讲主体分众化的要求,科学分工、周密部署、精细落实。

(三)对象化宣讲提升针对性。市教师百人宣讲团将宣讲对象分成高中、高职、小学等6个组,各组宣讲团对应不同组别,根据组别特点针对性开展宣讲。同时通过把握组别内人群差异,如教职工、学生、家长等,制定出各具特色、统筹兼顾的综合宣讲方案,各有侧重进行宣讲,宣讲呈现出覆盖面广、效率高的特点。宣讲团立足不同组别师生特点,既要体现共同组别特点的“品”,又要体现一校一策的“味”,针对不同学校选取不同内容进行宣讲,如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宣讲,就体现出特殊教育师生特点,注重回应特校师生、家长关切。

三、形成全方位宣讲矩阵,构建与青少年学生话语体系对接体系,解决“怎么讲”的问题

理论宣讲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的重要途径,要既立足实践,又凸显特色,才能沉下去、深下去。坚持内容求“实”、方式求“新”、语言求“变”,有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

(一)内容求“实”,理论更入心。宣讲团贴合师生生活、契合学校特点,师生、家长关注什么就多讲什么。宣讲团主动开展调研,在网络调研、走访调查基础上,征集、梳理基层学校的宣讲需求,了解师生、家长关切,量身定制宣讲内容。面向学生群体的宣讲活动,突出抓好青少年群体、贴近青少年需求,切实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面向教师群体的宣讲活动,增加师德师风建设等相关内容,既要通过宣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也要在宣讲中弘扬高尚师德,讲好教师的师德故事。

(二)方式求“新”,理论更入脑。一是坚持线下做精品与线上广传播相结合。准确把握基层特点,尊重贴近师生,创新方式方法,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宣讲矩阵。二是实现宣讲互动化局面。采取“互联网+宣讲”的形式,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宣讲的有机融合,在与师生、家长的互动中,使宣讲工作走心走实。宣讲团充分利用“学习强国”中山学习平台、微博、微信、直播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宣讲,积极开发微党课网课。三是用好党建基地进行实境宣讲,就近就便用好红色资源、党史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等,进行实境式、沉浸式体验学习宣讲,更好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三)语言求“变”,理论更入耳。用好青言青语,宣讲内容和青少年学生话语体系对接,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能领会、能入心,通过红色故事会、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宣讲。把“讲史实”和“弘精神”结合起来,把“普通话”和“粤语”结合起来。在一些本地师生占比大的学校,用粤语宣讲以拉近情感,增强实效。

市教育工委理论宣讲的创新形式、特色做法、典型经验、活动成果在省级、国家级报刊媒体纷纷发表,其中《中山将班会课打造成四史学习教育阵地》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四着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新媒体视域下聚焦“四度” 打造党史育人新格局》发表在《广东教育》2021年增刊(二),并取得了《新媒体视域下“党史育人”实践路径研究》课题成果。《“四着力”推动党史进校园走深走实》荣获广东省委宣传部颁发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三等奖。中山市被教育部评为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岳才瑛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