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下午,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委员通道”上,市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系副教授唐伶进行了发言,并结合产业实际,建议中山要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为重要抓手,夯实人文基础,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对全国其他地区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对此,唐伶围绕载体、核心、本质、强基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在构建互联互通的产业链生态上,建议携手设立产业链信息管理岗(组织),常态化收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诉求与建议,实时把握产业链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商业化研究与产业化研究动态,定期发布产业发展报告等。同时,基于湾区、全球产业布局,开出全市统筹的产业重点突破清单,构筑与新质生产力契合的产业发展新系统。扶持、鼓励产业链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合力锻造长板。高效推进虚实集聚,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与创新。
为形成以国际化科技创新链为主导的生产力,建议畅通人才、数据、技术、知识、资金、制度等资源渠道,营造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环境,汇聚全球创新要素。协同建立国际创新联盟,联合开展产业重点技术攻关。特别鼓励企业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内核与对应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实质性研究,促进创新和跨产业(领域)合作,推动全球前沿科技成果在中山产业中实现快速对接与转化。
为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建议放眼于产业链全球布局,结合中山产业体质,多渠道向海内外对应性科学家、高端人才等发出邀约,重点吸纳具备突破性创新能力的产业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培养适应产业链发展的人才链。特别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关键企业、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改进创新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造力,重视应用型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让更多科学研究的发现与技术发明的成果切实应用到生产体系,实现从“书架(项目)”到“货架(产品)”的转换。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