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下午,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委员通道”上,市政协委员、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立强就做大做强中山氢能产业链发言。他建议中山要形成产业应用示范,做大做强中山氢能产业链。
刘立强介绍,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是2020年在中山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共同支持下成立的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其面向国家对氢能源等战略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技术转移转化等工作,助推中山市及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该研究院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氢能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氢的液化、存储和利用。
氢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中山“新十大舰队”之首 ——“新能源”舰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源涉及制氢-储氢-运氢-用氢-检测的产业链。
刘立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山有着氢能源产业链较为完整但企业数量不多的产业群,同时拥有全国稀缺的强大的液氢技术研发团队,中山已经具备在全国率先形成能够联动的氢能产业链的可能性。但中山氢能缺乏应用示范,造成企业各自为政,不能形成集群协同效应,打出中国氢能的中山品牌。
有鉴于此,刘立强建议分两步走,做大做强中山的氢能产业链,让氢能产业成为中山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是利用中山现有氢能企业,政府搭台,促进产业应用示范,打造氢能产业链。具体来说:制氢方面,可将稀缺的三角镇高平化工园打造成大湾区重要的氢源供应基地;液化方面,可利用国家重大专项产生的重大成果“5吨/天氢液化器”落地示范的机遇,打造并推广氢液化技术与装备;储运方面,中科富海旗下的子公司拥有液氢储存容器生产资质;利用方面,喜马拉雅、大洋电机等企业可开展氢能在公交、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检测方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已联合广东省特检院正在建设全国第一家民用液氢设备性能检测检验中心。
二是吸引更多氢能企业加入中山产业集群。在中山市氢能应用示范效应的吸引下,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支持氢能发展政策利好消息的感召下,一定会有域外产业前来中山落地。中山应重点吸引氢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风光发电联产制氢等氢能产业,以补齐短板。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