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西区街道:畅通“诉前调解”机制,开启社会基层治理创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11-28 来源:中山+

近年来,西区街道积极响应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号召,不断深化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成功打造出一套集“大综治、大信访、大维稳”于一体的“1+6+N”工作体系。在这一创新体系引领下,西区街道涌现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治”品牌,其中“胡健仪调解工作室”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11月28日上午,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中山市西区街道综治中心的“胡健仪调解工作室”,深入了解这一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实际运作情况。记者现场看到,中山市西区街道平安法治办公室主任胡健仪和调解员热情接待来访群众,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并提供专业的司法指导和帮助。

成立“调解雁阵”,打通“庭所共建”机制

曾任职于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胡健仪,曾荣获“全国优秀法官”称号。2015年,她通过人才交流选调至西区司法所,负责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同年,以她名字命名的西区“胡健仪调解工作室”成立,成为全省首个以人名命名的调解工作室,为全市人民调解树立了模范标杆。

胡健仪在调解室接待来访群众。记者 余兆宇 摄

“近年来,西区街道以‘胡健仪调解工作室’为雁头,打造了一支由近百名专兼职调解员组成的‘调解雁阵’。其中,包含9名专职调解员、88名兼职调解员、54名‘法律明白人’,为西区街道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胡健仪介绍。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壮大了调解力量,更提升了调解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通过与沙溪法庭的“庭所共建”机制,西区街道充分利用诉调对接,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有些调解案件需要连续奋战10至20个小时,我们在调解过程中,不管多晚都可以打电话向仪姐请示,她会耐心地给予指导,为调解案件提供思路和方向,起到‘头雁’的作用。”中山市西区街道平安法治办公室工作人员、中山市“十佳人民调解员”梁丽燕说道。

“诉前调解”领域探索迈入新阶段

数据显示,2022年至今,西区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已成功调解案件726起,为当地居民和企业挽回经济损失高达1744.39万元。这一显著成效不仅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更荣获了国家司法部的肯定。2023年,该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胡健仪向记者介绍典型案例。记者 余兆宇 摄

今年4月,西区街道办事处与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签署了《合作诉前调解工作共建共治协议》。同时,双方还设立了“中山市行政争议调解中心西区工作站”,是全市首个与市法院签署诉前调解合作协议的镇街,标志着西区街道在诉前调解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已迈入新阶段。

西区街道位于中山市城区西部,常住人口14万,辖区内商贸发达,医疗资源丰富,包括三甲医院中山市中医院和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我们希望站在群众和医院的角度,通过在基层提供司法确认,逐步出台更多可行性的规则,缩短调解时间和成本,为群众减轻负担。”胡健仪说道。目前,西区街道计划在中山市中医院成立“西区街道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届时将为西区街道乃至整个中山市的医疗纠纷解决提供更便捷有效的途径。

胡健仪介绍,调解工作室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进一步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过岐江河”的工作目标,为中山平安稳定贡献西区担当。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