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为中山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 两会前奏

发布时间:2025-03-20 来源:中山+

今年1月1日起,《中山市前山河流域协同保护规定》《珠海市前山河流域协同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这是广东省生态领域首个协同立法,不仅可以推动解决两市在协同治理中存在的难题,同时为其他地市跨流域协同立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一《规定》是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以下简称“法工委”)2024年重点工作成果之一。2024年,法工委着重围绕市委、市人大常委会中心工作,聚焦经济发展、生态文明、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推进立法,共开展了近30场立法调研,完成了5项法规案的审议修改,按进度完成全年立法计划,为中山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百千万工程”、保障民生福祉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推动协同立法
消除前山河共治共管障碍

前山河发源于五桂山东南麓,是中山南部的重要泄洪通道,也是珠海、澳门的主要饮用水取水口。数十年来,前山河综合治理错综复杂。“近年来,珠海、中山两市强化前山河流域管理协作。但在管理过程中,因两市各自编制专项规划,对河岸线的控制、生活区域、生产区域等规划标准不同,造成推进共治共管上存在障碍。”法工委主任冯镜华介绍。

在省人大常委会指导下,2024年初,中山、珠海两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达成了立法共识。“两市在立法过程中探索出立项协同、内容协同、实施协同等‘七个协同’的立法协同机制。”冯镜华介绍,为了切实提高立法质量,两市人大常委会共同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省立法专家召开论证会,提高《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主导下,两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面对面的论证修改会,讨论专家意见建议和双方关切内容,经讨论修改,形成了同一文本。

冯镜华说,《规定》针对中山、珠海两市在防洪排涝、跨界污染治理、水量调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建立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专门作出指引。《规定》突破了原有行政区划以及水域管辖在系统化治理中的局限,围绕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前山河流域协同保护机制的目标,在流域跨区域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效路径。

将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

回顾2024年履职情况,法工委还完成了《中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中山市排水管理条例》立法相关工作,组织起草了《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优化人居环境的决定》。

对于每个法规的亮点,冯镜华如数家珍: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明确了海绵城市设施运营维护责任原则,围绕政府职责、专项规划、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体系;排水管理条例理顺了排水管理机制,为强化排水设施全过程监管提供了制度依据;优化人居环境的决定针对市容环境、田间看护房、农贸市场、桥下空间、三线整治等难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切实厘清了各方职责,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

备案审查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如何保证法律法规在本地区正确实施?如何保证政府出台的红头文件跟法律法规不相抵触?就是要靠备案审查”。冯镜华表示,2024年,法工委完善“专班+专家”两个模式审查,对政府报备的15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主动审查,并对人大10件地方性法规和200余件决议决定开展了集中清理。

冯镜华表示,2025年法工委将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继续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完善《中山市中山特色菜促进办法》,并对中山市低效工业用地再利用开展调研与研究。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在制度建设层面上的合作,为低空经济产业聚集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编辑 汪佳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林志强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